今天下午第二节课,看到学生有些疲惫,我灵机一动,与其再硬塞生讲拼音,不如和他们读书。我打开绘本在线阅读网站,找到绘本《谁的肚脐眼》开始和学生一起阅读。
(大家看这幅图,挠一挠,好痒啊!这是宝宝的肚脐眼呀。)
(“谁的肚脐眼这么好看?”“蛋糕。”“不对,花朵。”学生争论起来。)
图片刚出来,就有人不服气了“蛋糕的肚脐眼有时候就是这个样子的。”刚才猜蛋糕的小朋友说。“是的,你说得没错,蛋糕的肚脐眼有时候就是这样的。来咱们再来看这个肚脐眼可真奇怪!”
他们个个都皱起了眉头思考着。好长时间才有一人举起手来:“这个肚脐眼像是锁,是门子的肚脐眼吧。”“对,是门子的肚脐眼。”一呼百应,其他小朋友都附和着。
“是门子!是门子!”他们欢呼雀跃。“开开门,看一看——这个白白的、香香的肚脐眼是谁的呢?你猜一猜。”
(“唉,我刚才也想到包子了,没敢说。”有人埋怨。“呵呵,想出来就要说出来。说了么,说错了也没关系的。”)
(包子的肚脐眼样子可多了。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看的这本书叫绘本,你有时间和爸爸妈妈上书店的时候可千万不要忘记去看一些绘本哦。绘本不但图画好看,而且还十分有趣。”)
反思:
上面的师生共读案例,教师的做法有两点值得欣赏.一是教师时刻注意激发孩子的想象能力和读书兴趣。例如老师读着读着忽然停下来问学生:大家猜猜这是谁的肚脐眼?悬念的,造成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顿时活跃起来。这样的激趣引导,恰同给孩子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引领他们在广袤的空间飞翔。二是最后指出绘本图文并茂,提醒学生多读一些。
当然上述案例引发了我很多的思考,读书我们就仅仅读完就算完了,是否围绕着
“肚脐眼”这个话题把绘本内容再拓展延伸一下:小朋友看看我们的教室,你能找到墙的肚脐眼吗?你能找到电扇的肚脐眼吗?你能找到电脑的肚脐眼吗?走出教室外,你能找到杨树的肚脐眼吗------我想这样一引导就把书本和生活联系在了一起,古人经常讲这么一句话“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上面的绘本读完后还可以这样拓展:想想还有哪些东西也有肚脐眼,模仿着今天看的这本书先把肚脐眼画下来再把这种物品画下来,看看别人能不能猜出来。这样的设计,实际是在指导学生读写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