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教学随笔
本周学习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笔算》,教学设想很好,教学“过程流畅”,学生“学的认真”,学习效果可是“硕果仅存”,于是引发了很多思考。
知识的难点
这部分知识最大的难点在于对除法竖式书写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上。虽然学生在此前已学过表内除法的书写格式,但商都是写在个位上,对于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要先从高位除起,再进行乘、减运算每一步的算理不清晰。学生竖式书写会混乱,不清。讲解时注意“一商、二乘、三减。”的算理讲解
教学侧重点:
动手操作与语言表达相结合
建立除法竖式表象
情境依托 提出问题
课堂伊始,出示情景图,学生根据“一组3小时做了63只燕子风筝”这一信息,提出“一组平均每小时做了多少只燕子风筝?”的问题,组内分析问题,提炼出数学问题“把63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得出算式“63÷3=?”
动手操作 探究算理
把63平均分成3份,怎么分呢?请动手摆小棒探究算理。
学生小组合作。师巡视指导学生语言表达分小棒的过程。
巡视中发现,班里的每个学生都能快速的把6个十、3个一平均分成三份,可是分的快,学生没有任何思考。其实动手操作的每一个细节都要在除法竖式中体现。操作学具、数学思考、语言表达要相互结合,让学生放慢操作过程,边做、边思、边说,以做促思,由思得结论。在摆学具时要让学生三思。一是思:商是谁,表示每份是多少(或有多少份)。原来有6个十,平均分成3分,每份是2个十,2就是十位上的商;二是思:把除数与商相乘,表示一共分掉了多少。提醒学生观察分的结果,发现每份是2个十,我们分下去了3个20,则3×20=60,分下去了60个;三是思:把被除数与除数相减,表示还剩多少。原来有60个,分下去了60个,结果剩下0个,60-60=0。教师先做提醒,再放手让学生自己边摆边说,把操作的每一步都理解透彻,建立除法竖式的基础。
竖式书写和语言表达相结合
巩固新知
当我们探究出除法竖式后,要进一步结合学生自己的语言,说说每一步是怎么得来的,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易错点
不理解商的意义
在学生探究竖式发现学生把商写在被除数的下面;有的学生用“被除数乘除数”的积作为商写在上面;
不用竖式用口算
答案口算,竖式依样画葫芦。这是班里相当一部分学生的通病。还是竖式的算理没有理解。
竖式书写本末倒置
竖式的作用是求商,先上商,然后商乘除数写在被除数的下面,最后相减。班里部分学生是先把被除数抄下来写在被除数的下面,相减得0,最后写商。生搬硬套,不求甚解。
思考的问题
一节课时间,只讲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笔算,没来得及练习,内容含量有点小。那么如何让学生的动手操作简单高效呢?是我今后教学的思考
由于时间紧迫,对于分小棒时,为什么先分十位,而不是个位,没有进行区别练习,学生争论无果。即使出示反例个位不够分的情况,部分学生一直较真的认为可以先借十位的十拆开分(减法竖式就是这样)。
如果再次操作小棒之前加入口算,先算十位,再算个位,不知效果是否有所改进。下次要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