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点亮孩子们“爱”的心灯《爱心树》

发布时间: 2017-08-22 11:04:52 作者: rapoo

点亮孩子们“爱”的心灯

——《爱心树》教后小记

开展“毛虫与蝴蝶”阶梯阅读实验以来,给孩子们讲了不少绘本,每一个绘本故事都是那么的吸引学生,孩子们聆听时的宁静,专注的神情,听故事后踊跃的发言, “听故事”便成了每一个孩子内心的渴盼;每一个绘本故事都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孩子们理解了故事的内涵和精髓,小小的内心受到了震撼,回家后给爸爸妈妈完整的讲述, “复述故事”便成了亲子之间最温馨的时刻;每一个孩子对于同一个故事都有着不同的感悟,73个孩子73份精彩,从孩子们的写绘作业中,我享受着惊喜和感动,每个周一“批阅孩子们的写绘作业”便成了我最盼望最快乐的时光。

回忆我和小毛虫们走过的足迹,第一次读《爱心树》的情景成了我最难忘的记忆。

《爱心树》是我给孩子们读的第一本绘本,之所以选择它作为开篇,因为现在的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对父母只知一味地索取,还动不动就对父母发脾气。而父母呢?也是一味地奉献,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也无怨无悔,可孩子丝毫不懂得感恩,不懂得珍惜。而《爱心树》是一个由一棵有求必应的苹果树和一个贪求不厌的孩子,共同组成的温馨,又略带哀伤的动人故事;这是一则令人心醒动容的寓言——在施与受之间,也在爱与被爱之间。这本书,即使是一个孩子,也读得出这是一个爱的故事。给他们读这个故事,是想点亮孩子们“爱”的心灯,从而克服骄横,理解、孝敬父母,少一点儿索取,多一点儿付出。

于是,在那个冬日,我和孩子们便走进《爱心树》这个感人的故事里——

每天,男孩都会跑来,收集她的叶子,把叶子编成皇冠,扮起森林里的国王。男孩会爬上树干,抓着树枝荡起秋千,吃吃苹果。他们会一起玩抓迷藏,玩累了,男孩就在他的树荫下睡着。
男孩好爱这棵树,好爱喔!树好快乐!

我柔声地读着故事,孩子们都被这简洁而又富有想象力的画面和我的讲述打动了,静静地听着,教室里出奇的安静。

我问:“孩子们,这棵树像谁?那这个孩子呢?”

学生纷纷抢着回答:“这颗树就像我的爸爸、妈妈,这个男孩就像我们自己。”

我问:“为什么呢?”

学生:“因为我的爸爸妈妈就整天陪着我玩,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我很快乐。”

嗯,孩子们的理解力还是满强的,我继续讲下去——

于是男孩砍下了她的树枝,把树枝带走去盖房子。树好快乐……

有个孩子实在忍不住了,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这个男孩儿太过分了!他……”

很多孩子都不由自主地说“啊?树多疼啊?这个男孩怎么那么狠心啊?”大树好可怜。教室里响起了忿忿不平的声音。

越往下讲,孩子们表情凝重了,教室里安静极了,只听到我娓娓动听的讲述——

“我真希望我能给你什么,可是我什么也没了,我只剩下一块老树干,我很抱歉……”
“我现在要的不多,”男孩说,“只要一个安静可以休息的地方。我好累好累。”
“好啊!”树一边说,一边努力挺直身子,“正好啊,老树根是最适合坐下来休息的。来啊,孩子,坐下来,坐下来休息。”
男孩坐了下来,树好快乐……

整本书最让人潸然泪下的就是那句:“树很快乐”。树枝被砍光了,树干被砍断了,已经牺牲到没有什么可牺牲的份儿上的树,依然还是那么一句话,当读到结尾处那个被唤为男孩的老人佝偻着身子坐在树桩上,“树很快乐”那几个字又一次跳入眼帘时,我的眼眶湿润了,此时我已经哽咽地说不出话来,教室里也是唏嘘声一片,很多孩子都哭了。我想,他们小小的心里一定被感动了,一定有很多想说的话,我抬起朦胧的泪眼,用哽咽的声音问:“孩子们,你现在最想说什么?”

孩子们一边发言,一边流泪——

生1:我觉得这个小男孩太贪心了,想要得到自己好玩的东西,就摘光了大树的苹果,想要房子,就砍光大树的树枝,想要船,就砍断大树的树干,只留下树墩。到最后,再也不能从大树身上得到东西了。
生2:我觉得这棵大树好可怜,他那么盼望小男孩回来,可小男孩一点儿也不理解他的心,到老的只剩树桩了,还让那个老了的孩子坐在自己身上。

生3:我觉得这个小男孩很自私,只为自己着想,想要什么就向大树要,而他自己却没为大树做什么。
生4:从这里我知道我们不能像这个小男孩那么自私、贪心,得到别人的帮助,要感谢别人,也要去帮助别人。

生5:我想到了我的爸爸妈妈,他们平时对我特别好,要什么给什么,可是我还总是不满足,还动不动就对他们发脾气,我觉得我也像这个小男孩一样,我很惭愧……

看来我最初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这个故事的确很能教育孩子,小小的故事已经触动了孩子们善良的内心,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父母无私的爱。

于是我说:“孩子们,在生活中,有谁也像这棵爱心树一样给你快乐,给你幸福,给你爱心呢?对这些爱你的人,你会怎么做呢?今晚回去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把读后的感受让妈妈记录下来,发到自己的博客上。”

读后感节选:

懂得感恩 学会感恩

——綦妤帆的妈妈 (綦妙儿)

这段时间在网上看到许多博友写了关于《爱心树》的读后感,觉得这是本不错的书,于是也想给孩子买一本。今天上午本来打算去买的,可是转了几个书店都说卖完了,看来这真是一本不错的绘本啊!没想到这么巧,今天赵老师和孩子们一同分享了这个故事。晚上回家的路上,妙儿就滔滔不绝地向我讲起了这个故事,还说老师让写一下自己的感受。我问她:“你听了故事心里是怎么想的?”她不好意思地轻轻说:“不许告诉别人啊,我有点儿想哭,可是我没哭,我觉得不好意思哭,怕人家看见笑话我。”我故意奇怪地问她:“为什么想哭呢?”“你看大树多可怜呀,它把什么都给小男孩了,自己什么都没有了。”听完孩子对故事的复述,一个善良、和蔼的大树的形象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大树对小男孩的爱是多么的无私啊,直到最后只剩下树桩时,还要挺着肚子让小男孩坐的更舒服些。而那个小男孩,他的一次次要求和索取,是否想过会给大树带来什么后果?“懂得感恩,学会感恩”是故事带给我的感受,以后有机会,我一定会和孩子再次分享这个美丽、感人的故事,相信又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三读《爱心树》

——刘苏瑶 (苏瑶儿)

昨天中午,我第一次读了《爱心树》,读完了以后,我有点想哭。因为爱心树越长越老,还把自己身上所有的东西都给了小男孩,小男孩找着快乐了,爱心树却成了老树墩。但是,它还是很快乐,为什么呢?

今天课间操的时候,赵老师又给我们讲了一遍《爱心树》。我第二次听了这个故事,我感觉大树很有爱心。刚开始,小男孩跟大树玩得很开心,大树把就小男孩当成了自己的孩子,说明大树很爱小男孩。慢慢地,小男孩长大了,不天天来看望大树了,大树自己在大森林里很孤独。后来,小男孩每次来都让大树给他东西,大树都满足他、帮助他,大树自己也觉得很快乐。小男孩变老了,大树也没有东西可以给小男孩了。它变成了老树墩以后,还想着要帮助小男孩,让他舒舒服服地坐在自己的身上。我觉得大树很爱小男孩,尽管小男孩一次又一次地要自己身上的东西,可是它都会满足他。只要能让小男孩快乐,大树自己也快乐。

今天晚上,妈妈回来以后,我又和妈妈一起读了一遍《爱心树》。这次读了以后,我明白了大树对小男孩的那种深深的爱,那就是妈妈对孩子的爱。不管孩子听不听话,每一个妈妈都会最喜欢自己的孩子。我想到了平常的每一天,早上妈妈早早地就上班去了,晚上天黑了才能回来,多辛苦呀!回来以后,还要给我检查作业、陪我练琴、陪我写博客,妈妈对我可真好呀!我考试考了一百分、学琴得优秀、得小星星的时候,我很快乐,妈妈更快乐。我知道了,只要孩子快乐,妈妈就会快乐,孩子不快乐,妈妈也会不快乐。我以后要好好学习,每天都快快乐乐的,让妈妈每天也快快乐乐的!

由《爱心树》想到的

——孟令昊和他的妈妈 (奥利奥)

听完了这个故事后,我们有些同学都哭了,我在想为什么那个孩子不说不要呢?那棵大树为了他已经一无所有了,他只会问大树要东西,却一点也不想付出,他这样做很不好,他砍大树的树枝和树干时也不想想大树疼不疼。说到这里,我想起了爸爸、妈妈和老师给我们的付出和关心,这棵大树就像我们的家长和老师一样,我们应该想想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呢?

妈妈的话:“这本书我和儿子没有看过,他在复述过程中,过一会儿就会问我:妈妈,我总是想哭,你觉得感动吗?”在写最后一段时儿子的声音都哽咽了,眼圈也红了,虽然不知道他复述得是否完整,可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他对爱的感悟!

    将来它总会长成一棵大树!——铖爸 (人拍合一)

  周六偶遇《爱心树》,心一下就被她俘虏了……

原本打算自己读完,到网上找些更详尽的资料精心准备一下再“隆重”推荐给儿的,可计划不如变化快——他发现了躺在桌子上的《爱心树》并且自己开始读起来。顿时有些后悔自己的粗心,可也没去打扰他,想看看他什么反应。儿子看完就静静地放下了,说实话,这时心里有一丝隐隐的失望……

再次看到儿捧书时,是和妻偎坐在一起,他大声地读着,妻只是简单的提示个别生字。

  再接下来就是激动地跑过来:爸爸,新发现,你看这儿还露只脚呢,你没发现吧?……爸爸为什么不是彩色的呢?  

读到没有枝干的树那一页时,儿又翻回前面说:“我喜欢枝叶茂盛的大树……”

  从一开始嘟囔着到后来追着你不停地问:他为什么还快乐呀?……

  到后来的“我不喜欢那个小孩,我讨厌他……”

  得知老师在班里也讲这本书,就问儿有什么感觉?   

“很感人,就是那种感觉!”

  “大树把灵魂都快给小男孩了,小男孩还不死心,我不喜欢小男孩”。之后再也不肯多说。

  感觉到了儿对小男孩强烈的不满,试着问他:那你想怎么样呢……结果就有了这篇意料之外的《爱心树》续写——《小男孩和大树的快乐时光》,名字当然是我起的了:-),也是我的美好愿望吧!  

  下面是儿口述时,乱指如飞下的草稿,一并留下,毕竟它是属于儿子的——读《爱心树》心路历程中软软的、自己捕捉到的那一部分……

我想让他重新长成一棵大树,小男孩到远方了,肯定要很久了,大树有些难过。大树喜欢和小男孩玩,小男孩每天跑到大树底下,找他玩,大树每天都想见到小男孩。

(小男孩做些什么才能让大树快乐呢?)把小男孩的爸爸给大树,让小男孩的爸爸去陪大树玩,(小男孩呢?)“上班”——注铖爸有感:在儿子心里爸爸一定是份相当珍贵的“礼物”!呵呵,纯属自我陶醉:-)

小男孩全力以赴,把他的爱全给他。给了大树一个拥抱,紧紧的,叫他一声一声妈妈,说一声妈妈我爱你,妈妈你不要死,妈妈我会竭尽全力让你恢复原样的。

施肥,浇水,保护妈妈,每天用放大镜、显微镜找找有没有害虫来伤害妈妈,让妈妈加油,妈妈会微笑了。

一点一点一点一点一点一点一点一点一点一点地长大,最后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就象盘古那么大。大树很快乐。他感谢小男孩,小男孩爱妈妈。小男孩做了围杆,保护大树,装上钥匙,锁,把钥匙装到胸前戴上,想去看看的时候用钥匙打开就可以见到妈妈了。从此小男孩和大树过着快乐的日子,真好!(铖爸08-12-4 01:39收稿)

《爱心树》读后感

——李嘉伟和他的妈妈 (红海儿)

今天,我们赵老师组织我们看了一个《爱心树》的故事。看完这个故事我们班的好多同学都很感动,班上也很安静,有几位同学都哭了,我也很感动,因为这棵爱心树太好了,因为爱这个小男孩,就把自己的全部都给了他,每次看到男孩都很快乐,因为男孩快乐,爱心树也快乐。

接下来,便是我和孩子有关这个故事的对话:

那你喜欢这个故事里的哪一个?

我喜欢大树,因为他很大方,不停地帮助小男孩,都快死了,见到男孩还那么高兴,还挺直了让男孩坐。不喜欢小男孩,因为他很自私,只会在需要大树的时候在它身边,不需要的时候,就不来看看它,等到男孩老了,回到大树身边时,还是不知道爱大树,又坐在大树的身上,我一点也不喜欢它。
那如果你是这个小男孩,你会怎样做呢?

如果我是小男孩,我一定会每天为它浇水、为它松土,冬天也给它刷白漆,生病了就找来啄木鸟,给它治病,再给它旁边种上一些树,如果我走了,它还有伙伴,就不会孤独。

那你觉得你周围有没有像爱心树一样的人呢?

有呀!我觉得有好多像爱心树的人,有妈妈、爸爸、姥姥和姥爷还有姨妈,还有我们老师,你们都是呀!不过,我不是那个小男孩,我要好好学习,我长大了,要自己挣钱,我还要给你们买好东西,也爱你们,让你们去旅游,就像你们爱姥姥,带她们去旅游一样。

听了儿子的话,我也很受感动,一直有计划买这本书,只是想着让孩子一本本去读,既然孩子已经看了这本书,而且还意犹未尽,趁着孩子学围棋的时间,我又专门来到书店,为孩子买了这本《爱心树》。看了一遍后,为孩子对故事的详细描述感到高兴,在他幼小的心灵里虽然不能完全理解书中的含义,但是能看得出他很有爱心,心地善良。

同时自己也有一些感受,写下来想同大家一起探讨:

爱心树是一棵如父如母的树。她为了那个男孩在长大的过程中能够快乐依旧,她奉献了自己的果实、枝干和整个身体,最后连仅有的一段老树桩都奉献出来了。她的爱是让我们很感动,但是感动之余,总觉得有一些不舒服,总觉得不是一个完美的结局。不知大家注意到了没有?书里最后一页,那个已经年迈的男孩,坐在仅剩的那一段树桩上垂头丧气的样子。他本应该是最幸福最快乐的人啊。

这是为什么呢?是失落了、失望了?还是因为自己的碌碌无为的一生缺乏激情?当那个长大了的孩子对爱心树说他现在最需要的是钱时,倘若爱心树不是立刻直接了当地倾其所有,奉上满树的苹果让孩子拿到集市上去换钱,而是教会他谋生的方法,那么,又会是怎样的结局呢?孩子会很幸福?会懂得感恩?大树会不会更快乐......

爱与被爱

——李博研和他的妈妈 (小聪仔)

儿子今天在学校读了《爱心树》,说是一本绘本,还说班上有的同学都哭了。我在想,这是怎样的一本书呢?让人感动,那是无可质疑的。

“妈妈,我给你讲讲吧”,好啊,先来看看儿子是怎么说的吧。

“《爱心树》是讲一颗大树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书中的这颗大树喜欢上了一个小男孩,这个小男孩每天都来采集树叶、在树枝上荡秋千、吃树上结的苹果、同大树捉迷藏、累了的时候,就在树阴里睡觉。小男孩儿很爱这棵树,大树也很快乐。但是这个小男孩慢慢长大了,因为他长大了,事情多了,就不和大树玩了,大树就感到很孤单。有一天,男孩终于来看大树了,大树还是让他爬到他的身上来玩,可小男孩说他想买些好玩的东西,需要钱,他不喜欢再玩以前的游戏了。大树说他没钱,就让男孩摘了些树上的果子去卖。后来男孩又很久没去看大树,他再来的时候,又问大树要一幢房子保暖,大树让他把树枝砍下来,拿去盖房子。又过了很长时间,那个男孩又需要一条船,大树让他把树干砍断做了一条船。后来大树只剩下了老树墩了,那个男孩子也变的很老了,就只能让那个男孩子坐在上面休息,可大树还是觉得很快乐!”

“你读完以后,又什么感受?”

“那个男孩子只知道问大树不停地要东西,自己从来就不给大树一些东西,这个小男孩真自私!是个贪得无厌的人!赵老师说大树就像我们的妈妈一样,妈妈把全部都给了孩子,妈妈看到孩子笑了,妈妈更高兴!”

“那要是你是那个小男孩,你会怎么做?”

“我不要当那个小男孩,我不喜欢他。我现在要好好学习,学到很多的知识,长大能自己挣很多的钱,用我自己的钱让你和爸爸过比现在更更幸福的日子。我要有一个带跑道和游泳池的别墅,让你们永远和我住在一起,等你们老的时候,我弹着钢琴,你和爸爸在我身边听。”儿子说着,我脑海里立刻展现出这样一幅如诗般的画面,一个大男孩在弹琴,两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满脸爱意聆听美妙的琴声,好幸福!

“儿子,你让妈妈真的很感动!如果小男孩长大了,真的没有很多时间来看望大树,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小孩总要长大嘛,如果是我,我会在大树周围种上很多的别的小树和许多许多的花,再做一个结实的栅栏保护他,我会养很多很多的信鸽,我走到哪里就让信鸽给他捎回去一封信,让他知道我在哪,那样他就不寂寞了,也不会担心我了。对了,大树就是爸爸和妈妈,我以后去哪你们就跟着我去哪,我们是快乐的一家人,永远都不分开!”

好样的,儿子,你的真心和爱心让妈妈心里暖暖的酸酸的,虽然不知道以后会怎样,今生有你,足矣!

以前就听说过这本书,一直还没来得及去看,今天我也一定要看看,只能从网上去搜索了,随着音乐声起,一个略带忧伤的故事展现在我和儿子面前,儿子和我一起又重温了这个故事。开始儿子站在我身后看《爱心树》的视频,看到中间,儿子慢慢地坐在我的腿上和我相依偎,我也轻轻地搂住他,一起继续看。我们一起读,一起看,周围满是温馨在飘荡!故事的情节初看让人感觉并不复杂,但是细细体味却寓意十分深刻,一页一页地读下去,心也一次一次颤动着。

《爱心树》里的大树对小男孩的那种无条件的爱,真的是最好的爱吗?事物的表面往往揭示不了内心的实质,这本书用最简单的方式向我们提出了最复杂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是需要我们用整整一生的时间去思考和解答的。想想大树其实就是我们的爸爸和妈妈呀!在我们童年的时候,我们也是那样无忧无虑地在爸妈面前撒娇,幸福地生活。曾几何时,我们也厌烦了爸妈的唠叨,一度想张开稚嫩的翅膀远走高飞?曾几何时,我们和爸妈亲密无间的感情,变得越来越疏远了?我们就像那不懂事的小男孩一样,只知道索取和接受,而忽略了爸爸妈妈那最无私、最执着的爱!这个温馨而又伤感的故事,让我想起了很多很多。最让人感动的是,大树不停地奉献,直到最后他依旧很快乐!就像我们得父母,无论怎样的辛苦劳累,在我们面前他们是那样的坚强,任何时候都会无所怨言地为子女做能做的一切,他们包容了子女的一切缺点,而我们却独自享受快乐,来不及体味父母的心。他们的爱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只有在自己也为人父母的时候,才能体谅父母的不易和心中的苦。如今在我们也应该让孩子也学会感恩!什么是感恩?就是学会拥有一颗爱心,学会去感谢!学会去感恩生活!感谢生活中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值得感谢的人,是父母,是朋友,是同事,也许是路上曾经帮助你的每一个人。

又想起那首老歌“常回家看看”,父母希望的不是孩子每次回来都来去匆匆,对于年长的父母,更希望孩子们能常回去看看,唠唠家常,一句体贴的话,一个细微关爱的动作,比什么都好!很久没有这种感觉了,让一本书如此打动我。爱与被爱,索取与奉献。父母的爱,深似大海!让我们从现在起,搭建起一个爱的桥梁,付出一点爱,世界会更美好!常回家看看!

这就是一个绘本的神奇魅力,用简洁并富有内涵的图画与文字,构筑出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不但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使孩子的情感受到陶冶,而且亲子关系得到改善,也同时引起家长们深度的思考……

今后,我会继续把更多更好的绘本带给学生,利用绘本的优势,让孩子在零压力的情况下,带着好奇、兴奋的心情,融入绘本的故事情境,并透过有意义的提问和引导,培养孩子的多种能力,教会他们怎样做人,点亮孩子们“爱”的心灯,引领着他们向着更明亮的那方,前行!

读书人网 >一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