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跟着柳恩铭博士向儒文化借教育智慧作文

发布时间: 2017-08-28 10:38:59 作者: rapoo



跟着柳恩铭博士向儒文化借教育智慧



------读《论语心得》感悟



这个寒假,很感谢张校长又给我们一次与经典名著接触的机会,每位老师手捧一本《论语心读》,由著名学者柳恩铭博士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中的体悟总结的《论语》解读心得,用心沐浴、享受柳恩铭博士以他独特的视角解读的《论语》是一个唯美主义的儒家,再次收获《论语》这座惊人的智慧宝库,聆听智慧老人教我们如何做善良、正直的人,同时分享柳恩铭博士教我们如何将《论语》与教学融会贯通,如何为美好人生加油!



因为自己也是一位老师,所以读时带着目的上了路,希望从中汲取教学智慧;指导我前行路上的明灯,也学着薛瑞平老师的读书12字口诀,‘下画线,读三遍,动笔写,说和演’,因为此刻寒假中,身边没有孩子们聆听,我改成了‘下画线,读三遍,动笔写,反思我’,研读、消化儒家文化以及柳恩铭博士的思想光华,反思自己教学历程的来往。



书中讲述了很多人生智慧,我重点吸收儒家文化的现代教育观,即:儒家文化的教育本质论、儒家文化的教育主体论、儒家文化的教育方法论。他们指导我今后的人生教育走向,启发我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的所思所想。例如:

跟着柳恩铭博士向儒文化借教育智慧作文

素质教育,全面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早在两千多年前已提出且被实践着,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原本面向未来,更全面的发展,人们却受世俗观念的腐蚀,利益的趋势,教育成了某些教育者获取功名利禄的阶梯,学子成了他们手中的棋子。再次看到原生态的教育思想,这些无声的文字,掷地有声的‘注’ 、‘意’、‘读’的语言,让我深深的感悟到学校的教育应该是:

学校不是让所有的孩子都考高分、都考及格,而是让所有的孩子都不讨厌学校,都愿意呆在班级里,班级里应该有成绩好的、成绩差的、学习吃力、听懂、听不懂的,他们都愿意、安静地坐在教室里,享受童年、被文化默默熏陶;尤其那些弱一点的孩子们,更应该放松、安全、自在、不遭逼迫和羞辱,在众多老师们那里感受到放松、温暖,这种正能量将阻止他们成为敌视学校、敌视社会的破坏分子。


跟着柳恩铭博士向儒文化借教育智慧作文

跟着柳恩铭博士向儒文化借教育智慧作文

跟着柳恩铭博士向儒文化借教育智慧作文

学习儒家科学的因材施教,看看孔子如何做到因材施教的?

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四人都问了什么叫‘孝’?

孔子通过了解他们四人的道德、修为、境界、性情、性格差异等因素;对他们的回答分别是:孟懿子不懂孝道,时常“违礼”,所以告诉他‘孝’就是‘无违’;孟武伯时常使父母担忧,就告诉他‘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不敬重父母,告诉他‘孝’就是‘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不能对父母和颜悦色,告诉他‘色难’。同样的问题,答案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就是他对学生的深入了解,让学生得到不同的答案,但都是‘孝道’。

一直学习、一直实践着尊重差异,因材施教,也许是学识浅薄,也许是教育思想高度原因,美好的教育理念,应该渐行渐深,渐行渐远,我是渐行渐淡,需要适时充电,洗礼内心不很明确的教育方向,儒家教育思想再次提醒我:识人之明,尊重差异,因材施教,让正确的思想引领前行。

快乐的课堂上应该是:

总有些孩子积极表现,有些孩子被动静听,因为人与人根性不同,能力不同,需要不同,有人乐于展示,需要展示,有人乐于倾听,需要倾听,真正充满意义的课堂是动静、语默都能得到滋养的;期待所有的孩子都能达到---听到了就能说出来,听懂了就能自己说出来的这种立竿见影的效果,是不现实不可能的;允许个别孩子在听和说之间有一段特殊的‘沉默期’,也就是‘听做’阶段,慢慢过渡到‘听做说’阶段,逐步达到‘听说’和‘自由说’,不能一开始就要求所有孩子会读、会说,给他们一定时间的语言积累过程和阶段。

在长期的课堂上,一次接一次,一拨带一拨,同学之间相互影响,彼此点燃,渐行渐远,渐行渐高,将懵懂单纯的喜悦提升到真挚明晰的表达。期待所有孩子都站起来回答问题,期待所有孩子都考到一百分,期待所有孩子都达到同一高度的课堂,那是不可能的,举世闻名的孔子,弟子三千,才七十二贤,我们不是自我解脱,而是面对现实,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方向迈进。

品读儒家师徒言论的文章,我感觉自己就是一粒石子与一座山峰相遇,就是一片树叶与一棵大树相遇;给予我无法想象的成长空间和力量,让我的生命拥有明亮的色彩;如果继续潜心学习下去,人生便会从此不同!



读书人网 >三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