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周六之约》
词风诗韵
----古代诗词的赏析专题二
付录安
上周我们讲过了欣赏诗词的四种最基本的方法,这次我们重点讲一下赏析诗词的过程。
欣赏诗词的过程
在赏析诗词作品时,一般按照由易到难的过程,对诗词的文字、内容、情感等循序渐进学习,才能够更深入地去理解诗词的内涵。
我们以杜甫的《春望》为例,来学习一下赏析诗词的过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 解题:
解题的环节是理解和赏析诗词的基础,也是前提。解题的环节中,主要内容就是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诗词时的特定背景,从而为赏析诗词奠定一个好的开头。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春望》一诗写于757年三月,当时正是唐代安史之乱之际,也是唐代由盛到衰的过程。
在756年的六月,安史叛军攻占了长安(当时的都城),七月份时,唐肃宗即位,欲重塑唐朝雄威。杜甫听写后想要去投靠,不幸途中被叛军俘虏并送至长安。半年的时间,他无法与远在江南的妻子儿女联系,也不知道他们的安危。诗人深刻地体会到了国家的苦难,更是惦念着远方的亲人。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春季里,看到花开鸟北归,由感而发,写下了此诗。
2. 析句:
析句就是分析词句,能够疏通文意,通俗地说,就是解释诗句的意思。这个环节中,需要大家注意的,是一些关键词的理解,要通过查阅资料或工具书来完成。在《春望》一诗中,没有特别难的词语,但像“抵”、“搔”、“浑欲”、“簪”这几个字还是要查阅工具书去理解的,只有理解了这些词语,才可能更好地理解诗文的意境。
通过查阅资料和工具书,能够简单地译成现代文,就是这一环节的主要内容。
国家(国)灭亡(破)了,但祖国的山河(山河)还在(在),长安城(城)里又是一年的春天(春),草木又开始新的生机,处处是荒草丛生(草木深)。花儿仍是那么地美丽,鸟儿也还在唱着动听的歌。可是,他们却不知道国家的沉重灾难。感叹时势,花儿也应该会哭了,鸟儿的叫声中是不是更多了一些悲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战争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亲人也因此天隔一方,音讯全无,要是能捎上一封书信报个平安,那简直比千金还难求啊(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每每想到国家的命运,担忧到家人的安危,就免不了去搔头烦闷,头发已经因愁而白,越来越稀少。现在连簪子也快插不住了(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在析句的过程中,也是有一些方法的。在学习文言文时,翻译有二种基本的方法,一种是直译,就是根据句子中的词语逐个地译过来。上面的首联(诗的第一句)就是使用了直译的方法。另一种是意译,是根据句子的意思,加入自己和理解和想象更优美地表达出句子的意思。后三联就使用了意译的方法。初学者可以使用直译的方法,比较容易把握,当积累的语言特别是文言文和文学知识越来越丰富时,可以大胆地使用意译的方法。
3. 赏景:
赏景这一步和析句有时是可以合二为一的。也就是说,在析句时可以同时进行。当然,在学习王维等田园诗或边塞诗时,或者简而言之,在学习和赏析景物描写突出的诗词时,这一环节还是非常重要的,这直接影响到了下一个环节的进行。比如上期我们赏析的《滁州西涧》一诗,对景物的赏析就是最重要的一环。
这首《春望》中的景物其实也是很有特色的。我们想一想,这首诗中写到的是春天,草木茂盛,花儿争奇斗艳,鸟儿那清脆的鸣叫,多么富有诗情画意。但是诗人却把花儿的鸟儿人格化,把她们放在了祖国正在经历着战乱,亲人无音讯、民不聊生的历史时期,花儿和鸟儿也流泪哭泣,那是何等地感人呀。因此,“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也成为了千古名句。
4. 悟情:
杜甫的爱国思想和忠君思想是高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他生活在安史之乱前后,所以,他对国家的命运,对人民的疾苦、对君主的忠诚以用对叛军的憎恨成为了他的诗歌中最重要的内容,也成就了他现实主义的风格,最终成为了“诗圣”。
这首诗正是这一思想和主题的集中表现。开诗即用“国破”导入,让人不免心生悲伤。随后用“城春”、“花”、“鸟”这一类让人喜悦快乐的事物来对比,一句“花溅泪”、“鸟惊心”,已是让人唏嘘不已,再这衬以“白头”思念着亲人,却没有一点音讯,此时此境,更加让人体会到了“家书抵万金”的感慨。这时再回头去品读这首诗,就“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
5. 欣赏:
这里的欣赏特指对诗歌的艺术形式或艺术价值的欣赏。也可以理解为对名句的独特理解。
杜甫的诗歌,在成就上可以归纳为三点:
一是现实主义的手法。杜甫继承了古代诗词的主义传统,但又更深刻地反映着现实生活。他非常善于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对现实生活进行高度的艺术概括。《春望》这首诗就是取材于安史之乱时的长安城来展开的。
二是高度凝练的语言。在杜甫的诗歌中,语言的刻度概括与精炼准确而又丰富多彩体现的淋漓尽致。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高度概括了阶级的对立;“暮投石壕村”中一个“投”字,就准确地表达了战争年代民间的特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花一鸟,色彩鲜艳,但一“溅”一“惊”,却又生动地表现了人物那悲愤的情感。
三是沉郁的艺术风格。作为现实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杜甫的诗歌中,无不透露着忧国忧民的深沉的悲剧色彩。而正是他一生的丰富阅历和坎坷的人生,造就了伟大的“诗圣”。
如果我们能够在上述的五步赏析方法基础上去深入地理解诗词,一定可以更好地学习和欣赏到我国文化传统中那最灿烂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