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不能被忽视
五年级上册的语文教学工作已接近尾声,回顾近一学期的教学,不难发现教材一个很大的变化,便是突破了前几册课本以课文为主体的单元结构,将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单独安排为一个专题,采用了“围绕专题、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这样的编排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更大的自主权,同时也对他们搜集资料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实,不仅仅是“综合性学习单元”,包括其他单元的课文,如第七单元以“不忘国耻、振兴中华”为主题编排的几篇课文,也同样要求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课文学习中加以运用。
对于教材提出的这些要求,我一般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并无过多的强调。因为我有几十个非常关注孩子学习的好家长,几年间,当他们发现孩子的学习有时需要网络的帮助时,便为孩子配备了电脑,有的还配了打印机,只要我一个短信,他们中的一部分便会将资料打印好交给孩子,还有的孩子会在家长的引导下自己上网检索资料,而另一部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搜集资料的孩子,我也同意他们在课堂上交流信息的时候做一个倾听者。
总之,搜集资料的过程我是没有过多关注的,毕竟,语文课让学生搜集资料的目的只是为了更深地理解课文,我们没有必要将语文课上成科学课或历史课。而对于孩子们处理信息的能力,我是有要求的,一是拿到手的资料要阅读,找出资料中有价值的信息用笔画出来或者记到脑子里去,二是要学会将搜集到的信息和课文结合起来,让课外资料成为语文学习的补充并能帮助自己解决语文学习中的问题。在我的课堂上,是不允许孩子拿着厚厚的一摞资料照着念的,这样的现象,从升入四年级后几乎很少发生。
可能是因为我的这些要求(呵呵,自我满足一下)吧,一些优秀的孩子的确在这方面很是了得。记得那次美术老师上课,内容是《古朴精美的华表》,在班里调查时,大家都不知道华表是什么,于是便布置他们课下查阅资料。第二天上课时,许多孩子站起来说得头头是道,他们手中没有拿资料,却能准确地说出华表的来历、材料、用途等,而当别人说出一些资料时,他们还会根据别人的发言补充不完整的信息。一节课里,我听得目瞪口呆、心潮澎湃,仿佛重新认识了他们。
今天,教品德的
所以,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问题的根源还在家长那里,他们还没有意识到,在现在这个信息社会里,我们的孩子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纲要中强调通过课程改革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具备这四种能力是时代的要求,只有培养孩子良好的信息能力,才能为其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好基础。唯有家长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才能真正影响和带动孩子的信息意识和学习热情。
而作为一名教师,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培养和强化自己的信息意识,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培养信息素养的学习环境,家校双方共同作用,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力图让孩子在搜集、处理信息方面,达到以下水平:一、能根据自己的需要,从阅读中获取信息;能利用媒体和网络获取信息;二、能选取有价值的信息,能甄别信息的优劣,有自控、自律、自我调节的能力;三、能对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快速识记有用的信息;四、会使用收集的信息。
我想,具备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对孩子产生的影响绝不仅仅是作用于他们所学的一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