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揭开比喻、拟人的“面纱”作文

发布时间: 2017-08-31 11:05:40 作者: rapoo



揭开比喻、拟人的“面纱” 今天的课堂,一如既往地复习。虽然是复习,但因为题型不一样,讲解的方式不一样,学生虽有所懈怠,但还是在认真听讲。 前几道字词默写都顺利过关了,虽然学生在黑板上也没有写全对,但通过纠正,大家能获得一致的认识,没有异议。这就是知识点的掌握。 但等到说句子的时候,有两句子却引起了学生的争论: 1.嘎羧要走的消息传遍全寨。(改为比喻句) 2.高粱熟了。(写成拟人句)
第一个句子,我提问了一个学生格格,他说的是:嘎羧要走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似的传遍全寨。对这个句子有很多学生是认可的,因为《最后一头战象》里有这个句子,当时我们也没有分析句子的修辞方法,再加上句子中有一个“像”字,觉得它就是比喻句。可班长却举起了手,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老师,我写的不是这样的,我写的是嘎羧要走的消息像一阵风似的传遍全寨。” “你写的很正确呀。”我语气中充满了赞同,“但你觉得格格写的对吗?” “我觉得不太对。”她说。好像不太肯定。 “为什么?你能跟大家说说原因吗?”我用期待的眼神望着她。 好久,她都在沉默。我转而问学生:“大家觉得格格说的是不是比喻句呢?” 班长的导向作用很明显,看她都不敢确定,学生们也是面面相觑,无人做答。看来,我之前反复讲的内容学生们都还没牢记,关键时候还派不上用场,只好再来回想—— “我曾经说过,判断一个句子是否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就要能回答出来一个问题,就是——”我等着学生来接话茬。 果然,东东先想起来,“看是不是能说出来把什么比作什么了。” 这时同学们也好像恍然大悟。 “那现在咱们就来套用一个这个标准。”我边在黑板上写把——比作——边继续问,“在嘎羧要走的消息像一阵风传遍全寨,这个句子中,把什么比作什么啦?” “把消息比作一阵风。”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在嘎羧要走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似的传遍全寨,这个句子中,把什么比作什么啦?” “把消息比作翅膀,”我听到有同学说,但随即又止住了,大概他也发现了这个回答得不妥。 “是把消息比作翅膀了吗?”我追问,“像长了翅膀似的,像什么长了翅膀,没说出来但我们也不能就直接说把消息比作翅膀了呀。” 我这一解释,加上学生对这句话的悟读,看神情有大部分学生明白了。 我随即又说了两三个句子: 小明长得像爸爸。 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 瓜子似的脸庞上溢满了笑容。 学生根据刚才的“把什么比作什么”原则都判断出来了,只是第一个又有人出了差错——把小明比作了爸爸。 最后总结:判断是不是比喻句的方法:能否用一句话来检验,即把什么比作什么。特别注意,同类事物之间不能相比。如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等。
费了一番周折,终于让学生清楚了比喻的真面目。没成想,拟人句也出现了问题: 有同学把第二句写成了:高粱像个小姑娘红着脸站在那里。 这到底是比喻还是拟人啊?真真切切的一个比喻句站在面前! 不怪学生,只怪自己没把知识讲透彻。 我又强调一次: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拟人句,就要看句子当中有没有表示写人的词语。关键是还不能写成像人一样怎么怎么样,而是直接把写人的词用上去。比如,把“柳枝在空中飘”写成拟人句,你就不能写成“柳枝在空中飘,像在跳舞”,而是直接写成“柳枝在空中跳舞”。我再次请同学们写“高梁熟了”写成拟人句,这次终于写成了“高梁害羞地低下了头。”、“高粱涨红了脸”等。 比喻、拟人这两种修辞,生动、形象,能为文章增添光彩,通过这节课,给同学们揭开了比喻、拟人的“面纱”,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二者区别和写法,记住以上的内容,能把它们写准确,如果再能运用到出神入化,相信自己也能妙笔生花。 叮铃铃,下课了,虽然本节课的任务没完成,但我明白了学生的不足和遗忘,虽然这些问题上课都说过,但学生不一定都能记住,在复习的过程中查漏补缺,加强记忆,就是最好的收获。
读书人网 >六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