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遵循“破窗效应”训练学生自习作文

发布时间: 2017-09-01 11:19:31 作者: rapoo

遵循“破窗效应”,训练学生自习

了解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只需坐上公交转一圈;了解一个学校的学习风气,只需到教室看看学生的自习课。

这可能就是我喜欢到教室看学生自习的原因:最好的管理是自我管理,最好的学习是自主学习,最好的教育是自省教育。所以,我习惯看学生自习,看没有老师监管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状态。

早上7:10,我照例去教室转,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一股脑蹦出来,很需要一吐为快。很明显,九年级的自习秩序总体好于八年级,八年级总体好于七年级,同年级发展很不平衡。进入很多班级,我心生敬意:对班级的有序心生敬意,扫地的,背书的,收缴作业的……各行其事,井然有序;对学生的专注心生敬意,或紧锁眉头背诵,或摇头晃脑晨读,或写写画画默记……聚精会神,一心一意;对教师的敬业心生敬意,或与学生站在室外推心置腹谈心,或坐在教室后边一声不吭批改作业,或穿梭在学生间,悄悄个别辅导……神情肃然,小心翼翼。

我一直坚持这种观点:定能生慧,静纳百川,教室是学习的殿堂,需要静心、静气、静神的氛围。很难想象,一个如自由市场一样的教室,一个随便走动说笑、吵吵闹闹的环境里,学生能专心做自己的事情。毕竟能做到“泰山崩于面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学生是微乎其微的。

习惯的养成是训练形成的。我一直欣赏魏书生的做法:欲要专心做事,先要主动做事,欲要高效做事,先要计划行事。自习课先定任务,树立目标去追求;后训习惯,反反复复立规矩。

魏书生先给孩子们讲:按计划做事,让成功感激励自己;高效做事,享受醉心学习的乐趣。然后,突然督察,违者罚写作文《论专注学习的乐趣》。

培养好习惯用加法,纠正坏习惯用减法。魏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严格训练,说理和导行结合,惩戒和激励结合,引导学生体验到专注学习、高效学习的必要性和乐趣,养成了主动学习,专心学习,享受学习的习惯。

习惯的养成是需要氛围影响的。我想到了那个故事:美国心理学家詹巴斗曾拿A、B两辆完全相同的汽车做过如下实验:将A车完好无损地停放在秩序井然的中产阶级社区,B车摘掉车牌、打开顶棚,停放在相对杂乱的街区,观察其变化;结果发现,A车一周后仍完好无损,而B车不到一天就被偷走。随后,他将A车敲碎一块玻璃,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也消失不见了。
“破窗效应”告诉我们:教育人,影响人,改变人的,很多时候是环境。“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户”,如果得不到马上修复,往往就会纵容第二块儿玻璃被打破。

安安静静的教室,人人专心致志,无闲话,无闲事,无闲人,后来者受氛围影响,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于是,以静传达静,以静滋养静,没有人敢第一个破窗,则人人肃然。

所以,聪明的教师喜欢以身作则,安静做自己的事情,喜欢悄悄纠正第一个“破窗者”,喜欢在教室里少说话、小声说话、用心说话、用神情说话,喜欢营造教室里静的氛围,静的习惯,静的气场。

我观察几个乱糟糟的教室,多次观察,变换角度观察,也渐渐发现了规律。

1、第一块儿被毁坏的玻璃没有得到及时更换。很多老师,其实也很敬业,但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错过了第一教育时机,第一管理时机。开学第一课没抓好,造成刚刚开学,乱想已经出现苗头;每天第一时间没抓好,晚来一点点,教师到教室的时候,第一块儿窗户已经破了,老师有没有顾上马上维修,躁动鼓动着躁动,浮躁传递着浮躁,于是,本来可以利用的环境影响效能失去了,教师必须投入好几倍的精力去看守会被继续破坏的窗户,身心疲惫去破案、整顿。

2、对学生如何自习缺乏训练和指导。很多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缺乏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明显表现出随波逐流,无所事事。孩子毕竟是孩子,尽管已经是初中生了,但是,贪玩的还是多数,能自主学习的还是少数。这就要求老师要帮助学生明确目标定任务,及时督察验收效果。

我们不苛求老师每天都比孩子们来得早,但是,我们的人可以滞后到,教育和管理必有提前进行。

3、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缺乏权威。我也发现,很多老师到校很早,也在教室,但是就是无法遏制教室的混乱,学生一窝蜂似地乱糟糟,我行我素,对教师熟视无睹。亲其师,信其道。有权威的教师,不动声色走进教室,学生马上一片肃然,无权威的教师,声色俱厉只能引来学生嗤之以鼻。

训练学生自习习惯,保持良好的自习秩序,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最重要的职责,是教师需要花大力气去研究践行的。

读书人网 >中考话题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