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必须立足于变作文
发布时间: 2017-09-02 10:54:39 作者: rapoo
——陶行知的教育实践给我们的启示
马祥勇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世间有两种人,或是不解思维即任意去做,或是悬空思索不肯躬行。”
我认为我们今天做教师的,有两种弊病是必须要规避的:其一,有太多的人是缺乏教育理想和担当精神的,是没有大气象的,他们可能把教师这一职业做得匠气十足,完全一个产业工人的样子,还洋洋得意,自命名师。其二,也有一些人不满意于当前的教育现状,但他们不是天天仰望星空,就是向历史深处击楫漫溯,发思古之幽情,发出《哦,从前的教授们》一样的呓语。师者如此,能让我们对教育抱有期待吗?能培养出怎样的大师?钱学森之问恐怕要变成天问了吧。我们当今的教育缺少的,是既有教育理想又把根深深扎在泥土里的教育实践者和改革家。
一言以蔽之,教育者应该知行合一。陶行知先生早年深受王守仁知行合一思想影响,曾将本名陶文浚改为陶知行,后来逐渐认识到实践在教育和求知方面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把名字改为:“行知”。他在1927年6月3日在晓庄学校寅会上的演讲中说:“阳明先生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我以为不对。应该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和陶行知先生同时代的中国教育理论家不乏其人,为什么只有陶行知先生对后世产生深刻而深远的影响,这是因为陶先生不仅是一名教育理论家,更是一名教育实践家。他在《地方教育与乡村改造》中认为,教育就是生活的改造,办学和改造社会是一件事。“教育就是社会改造,教师就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这种思想认识和教育理念,即使在今天,对中国的教育仍有镜鉴意义。我始终认为,教育绝不能仅仅是为社会服务,好的教育必须引领社会进步,必须有超越现世的精神追求。用陶先生的话来讲,教育必须有社会改造功能,而不能成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传声筒。
陶先生的一生就是为教育不断实践和改革创新的一生,最早在南京高师试验“教学法”,试行高校男女同校;借力团体,从实验平民教育学校到参加组建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动平民教育运动蓬勃开展。从乡村教育到生活教育再到民主教育。今日人们常言的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女子教育、教师教育、道德教育、科学教育、创造教育、乡村教育、民主教育等等,在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中,都有深入的论证和实验。从这个意义上讲,当我们今天的新课程改革中很多一线教师迷失在专家们整的云里雾里的词语丛林里而迷惘的时候,看看陶行知先生深入浅出的论述和他矢志不渝的实践,我们什么都明白了——课程,从来不曾改革。而我们之前所做的一切和教育背道而驰的课程或者教学,都是人为的被迷失后的癫狂。
教育,不是坐而论道,不能仅仅知,更要有行动,必须立足于做,立足于变,这就是陶行知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记得代修鹏老师曾给教育写作者们一个很重要的忠告,先要做得好,再要写得好。也是首先强调了教育实践的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我们不敢自比具有现世承担精神的圣者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但是我们为人师的,应该有点气象,应该有点担当。至少要做到,精神要要独立,气象要恢弘,志存当高远,勿做老雕虫!教育不能仅仅为社会服务,教育必须应该有超越现世的价值诉求。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我们要做引领学生精神前行的人师,不要满足于做一个解题教练。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有教育理想的同仁们,行动起来,行动是最高纲领!我们不是教育理论家,我们不是旁观者,不能仅仅满足于做一个指手画脚,纸上谈兵的清谈者,清谈误国也误我!我们应该向王阳明学习,文能创立一个哲学流派,武能于百万军中纵横捭阖。我们应该通过我们的教育实践,影响我们的学生,让人心发生改变。
黄宗羲的《明儒学案》里有一篇《王阳明传》,这位清初大儒在这篇传记里,引用王阳明写给顾麟的信来阐释王氏的知行观:“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警察处即是知,无有二也。”
我们不能满足于做一个从书本到文字的二传手,真行者才有真知!真知者必须躬行!有教育理想的人们,让我们行动起来,中国教育真的可以因我们而变!
2012-7-19
——本文载2012年8月8日《教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