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让我们变回小孩子作文

发布时间: 2017-09-03 11:38:29 作者: rapoo

让我们变回小孩子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一)

读完《陶行知教育名篇》,给我印象极为深刻鲜明的是陶行知先生对儿童的了解和爱心。

在陶行知先生的心目中,小孩子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他认为小孩子有不可思议的力量,是再大无比的一个发明家,倘使您能完全回答小孩子的问题,便取得一百个博士的头衔也不为多。他郑重地提醒我们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他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没有打着他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的怄气。他受了你盛怒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他写字想得双圈没有得着,仿佛是候选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他想您抱他一会儿而您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人夺了去一般的伤心。

我们了解孩子么?我们会半天蹲在那里津津有味地看蚂蚁搬家么?我们会仰面躺在草地上对着天空变幻的白云发呆么?当我们喝下一口水,会微合着眼痛快地享受,感受到心灵深处的歌唱么?……我们似乎都已忘记,我们都曾经是孩子。我们经常会粗暴地打断学生问的那些在我们看来无关紧要,但对于他们却是顶顶重要的事。我们似乎只对各式各样的“数字”感兴趣:这个学生的身高多少、体重多少……最为关键的是,他的各科成多少,却很少有耐心地去真正地关心这个学生的性向、声音、兴趣。我们失去了童心,我们和孩子处于不同的两个世界。我们不能很好的理解孩子,因此也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的教育生活。

布伯说:“一切真实的生活乃是相遇。”相遇是赤诚相见,不带任何杂念。将对方作为工具、手段、对象的人,他们的“交往”是浅薄的,不可能与对方在灵魂深处相遇。若我们变回孩子,我们便不会有“我管你,我教你,我考你……把学生当成一种对象、手段和客体,我们也不会给学生贴满标签,诸如xx是优等生,xx中不溜,xx是差生,无法进入学生心灵,而只能引出学生外观上的变化。我们更不会粗暴地对待学生,而使学生处于恐惧之中。若我们变回小孩子,我们在他们眼中,就不像大人那样只关心“正事”,我们和孩子之间会变得更加亲近,我们彼此懂得,我们会寻到生活快乐的秘密解码。若我们变回孩子,我们便会开始探寻学生的内心世界,顺应学生的发展规律,脱离成见,坦诚相见,抵达学生的心灵,触动学生。若我们变回孩子,我们便会明白在我们的教学生活中,原本是有着爱、美和诗意的,只是我们忽略掉了这些生活和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东西。

陶行知先生之所以能有这样的认识,完全取决于他是站在儿童的角度来思考的,以儿童的角度来理解他们的内心情感,用他的话说就是“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因此,陶行知先生鼓励教师,忘了你们的年纪,变个十足的小孩子,加入在小孩子的队伍里去。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

不做小孩子,你就无从知晓他们,当你忙忙碌碌地传道、授业、解惑,当你无数次陶醉于自己精彩的言辞,滔滔的讲解、深邃的思想之中,却不知你面对的不简单的小孩子,其实他们在某些方面也会同样为你传道、授业、解惑!所以,真正变成一个小孩子,才配作小孩子的先生。

读书人网 >一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