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马,祖父和父亲也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到他时更加没落。
与所有的年轻人一样,有一颗报效祖国的心,有“大济苍生”的壮志,而门阀制度发展到了顶点,门阀士族垄断了高官要职,连他的祖父靠战功取得高官都遭到讥骂,更何况他这样家世没落的人。
桃源明到二十九岁时出仕,做过祭酒、参军等职,最后做彭泽令八十多天(因为耕植不足以自给),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开始归隐,这就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陶渊明的后期最值得重视的是他亲自参加了劳动,他认识到了劳动的价值,但是他的生活在走下坡路,经常受到饥寒的威胁,有时甚至不得不出去乞食。这也促使他不能不从别的方面去寻求贫困的原因了。上述这些思想的发展,推动诗人提出了没有剥削和压迫的桃花源的社会理想,对不合理的封建社会表示了抗议。
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一百二十多首,散文六篇,辞赋三篇,还有《读史述九章》和《扇上画赞》两篇接近四言诗的散文。
在《饮酒》二十首里,他借着“醉人”的语言,或是指责社会上是非颠倒、毁誉雷同或是揭露政治的陷阱危机,或是鄙弃世俗的虚伪和欺诈。
他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他的田园诗充满了对污浊的社会的憎恶和对纯洁的田园的热爱。
归园田居(第一首)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斥为“尘网”,把投身其中看成是做了“羁鸟”、“池鱼”,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现了他对丑恶的社会的鄙视。诗人着重的细致的描写了纯洁、幽美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有种的喜爱。在这里,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
陶渊明的田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很不相同。谢诗往往只给人一幅幅客观的山水画面,陶诗却在使人接触到田园生活画面的同时,而引人到一种境界中去。从这首诗中,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见深巷中的犬吠,树头的鸡啼,所有这一切还构成一种意境,它宁静安谧,淳朴自然。陶渊明写诗时能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东西摄取到诗中来,在平凡的素材中含有极不平凡的思想意境,它潜移默化,是人们感到亲切,又感到崇高。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避开了达官贵人的车马的喧扰,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获得了自由而恬静的心境。“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归园田居(第三首)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带着月色,从草木丛生的小径上荷锄归来的劳动者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