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让我们变得富有
“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
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
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
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摘自《朗读手册》
喜欢阅读原本是对自己毫无特长的遮掩。刚参加工作那会儿,每天晚上,同事三三两两地唱歌、跳舞、弹吉他(吉他是80年代最最流行的乐器),即便是白天,工作之余,她们也会扎堆儿在一起织毛衣、勾桌布,唯独手脚笨拙的我每天傻傻地留守在宿舍里守门看家,每每捧着《设备》、《炼油工艺》和《仪表》课本消磨时间,当时也只有书本能慰藉我失落的内心。
结婚成家后,有了电视打发时间,我便成了个名符其实的“电视迷”,最最忠实的朋友——书本也被我束之高阁、打入了冷宫。一直到孩子一岁多,眼看着比我年轻许多的妈妈们带着孩子唱歌、跳舞、做手工,此时的我面对孩子有种负罪的感觉。情急之下,我随手拈来一个纸片、一份报纸读给孩子听,慢慢地、慢慢地,我开始为孩子购买《安徒生童话》、《睡前小故事》,从此,青蛙王子、小红帽、卖火柴的小女孩、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等人物情节走进了我们母子的床头……孩子四岁多的时候,每晚的亲子共读成了我们的必修课(当时只为了哄孩子睡觉,根本没有“亲子共读”的概念),孩子入学后有幸遇到了
“在所有无生命的物体中,在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事物中,书离我们最近,因为它包含了我们的真实理想、我们的志向、我们的愤怒、我们的幻想和我们对真理的忠诚。”在亲子共读中,我试图做好孩子的引路人,每次选择阅读书目,我都坚持“母子一致”的原则,选择母子共同喜欢的图书,既遵循孩子的年龄和生理特点,又要兼顾孩子的智力、兴趣和爱好,让阅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转换成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食量和必须营养。童话类的《童话王国》、《世界儿童》、《格林童话》;科幻类的《海底世界》、《我们的土壤妈妈》、《皮皮鲁与幻影号》和《中国孩子最想知道的101个地球之谜》;文学类的《青铜葵花》、《草房子》、《窗边的小豆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百科全书》、四大名著、《小兵张嘎》、《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及沈石溪的动物篇都成了儿子的最爱。每当孩子取得点滴进步时,阅读和图书便成了孩子作为奖品的首选,久而久之,孩子感到阅读是件开心的事情、阅读是件幸福的事情。阅读也是一种存储,如果每天坚持阅读半个小时,那么八年坚持下来,儿子的脑海里便储存了很多很多的“小精灵”,一旦让读书成为知识的发酵剂,从阅读中吸取的知识让儿子学起课本知识来也如虎添翼、融会贯通。
在引导孩子阅读的过程中,我也曾走过一段弯路。随着儿子阅读时间和阅读书目的积累,我对儿子的阅读要求越来越高,我总认为写是读的提高和升华,培养儿子“读有所得、读有所悟、读有所感、读有所用”是阅读的目标所在,所以我曾一度要求儿子坚持写读书随笔,强迫儿子读一本写一篇,那段时间儿子表现出严重的抵触情绪,以至于拒绝我们的亲子共读,常常一个人独自躲在一边“啃”书,我们的母子关系也一度“白炽化”。直到在《柳林风声》之序中读到“读书是一件‘谋心’的事,归根到底,是要让我们的灵魂得到安顿,心智得到开启,精神得到寄托,情操得到陶冶,所以,它是每个人的事,任何人都无法代替或强求”——书只有“可读”,没有“必读”;只能“推荐”,不能“要求”,我才幡然醒悟。稍微缓和了这种尴尬的局面后,我们改变了阅读方式,由以往的“我读儿子听”变为“分角色阅读”、“分段阅读”,我记得《西游记》、《水浒传》两本书占用了我们半个暑假的时间,我们聊得时间往往比读的时间多的多:谈起《西游记》,我们母子犹如腾云驾雾,来到一个变化多端的神奇境界;说起《水浒传》,我们为林冲担忧、为张飞鸣不平,尤其在评论宋江的“诏安”事件时,我们一家三口各持己见,像是一个激烈的辩论会……有时与儿子发生口角时,两三个晚上都是各自捧起一本书,默不作声,正可谓——“开心时读书,快乐增倍;难过时读书,忧伤减半;空闲时读书,寂寞全无;闲情时读书,心灵归宿。”书不但化解了我们母子的矛盾,也减少了我们母子的争吵,读书原本就是一种乐趣,是在一种享受,也是一种心灵的沐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