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我读《我就是数学》作文

发布时间: 2017-09-27 10:47:01 作者: rapoo

我读《我就是数学》

放假前我从网上购来好几本教育书籍,或许你想不到,作为语文老师的我,首先阅读的竟是华应龙的《我就是数学》。

闻华应龙的大名是在几年前的教师例会上,我们的校长隆重介绍了他,不过,当时想他是数学专家,就让数学老师好好研究吧,我是该多读读窦桂梅、王崧舟、韩兴娥的。

报名参加第九届书香班级活动后,浏览“教师推荐书目”发现了华应龙教学随笔《我就是数学》,当时就被这个霸气的书名震住了。“站在台上,我就是语文”——网名看云的薛瑞萍老师曾掷地有声甩出这样的“狂语”,读过薛老师的几本教学手记,知道她“胸中沟壑蕴有无数传奇,眼角眉梢尽染唐诗宋词”,她就是语文——我仰慕的“语文”。华应龙既然有底气说“我就是数学”,就一定有着过人之处。于是,购买时毫不犹豫,拿到书之后,我首先打开的就是《我就是数学》。

呵呵,不看不知道,一看舍不了——我居然一口气(午饭后近3个小时)读完了270页的《我就是数学》,而且包括前面的“序一、二、三”和后记,然后一个字评价:赞!

赞什么?才能不足的我需要再读一遍方能有感而发,接下来的两三天,我再次捧起书静静地阅读,并尽可能的放慢速度,改第一遍的浏览为细读,且“不动笔墨不读书”,勾勾画画,在我欣赏之处留下红红的波浪线。

今天午饭过后,我递过《我就是数学》给因上高三而时间紧张的儿子,“随手翻翻,说说第一感受吧。”

十多分钟过去了,儿子一边把书还给我,一边说:“是一个爱思考的老师。”“何以为证?”我怕儿子瞎诌。

“学生说‘您这不是打击我们成绩好的人吗’,一句问话,他当时没有想到完美的应答,课后回家还一想再想,最后觉得应对‘成绩优秀固然让人阳光灿烂,但成绩不佳并不一定前景黯淡’的话,可见他是一个善于反思的人。”

哦,儿子翻到他第三辑“课后反思”的第一篇《人皆可成尧舜》,然后发此感慨。“总之,读几篇下来,感觉他突出之处就是勤于思考。”抛给我这句话,儿子上学去了。

勤于思考。孩子说的没错,这本书就是华应龙老师勤于思考的智慧之作。“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听课随想”、“评课心语”、“生活感悟”——这本书的六大部分,你听听他的命名,就知道他时时都在思考,走进书中,你更会处处感受到他在不停地思索:

脑袋磕破了,不得已戴上帽子上课,他吃饭走路都在想,怎么体面的处理戴帽子?最后在即将下飞机时刻,灵光一闪,把戴帽子和授课内容“中括号”巧妙联系在一起,因为思考,他把尴尬的事件变成了有趣的资源。

上“圆的认识”,课前准备他总是把学生的橡皮全部借来,然后告诉孩子就是为了让他们没有橡皮用,然后下笔更慎重——这一巧妙设计来源课前他思考怎样把学生的差错(学生可能出现的不圆的作品)利用起来,可是令他颇为得意的“借橡皮”设计被听课老师提出异议,说是不相信学生等,怎么办呢?华老师继续思考,最后想出“先借后还”的中庸之招,并且从推敲借橡皮的经历中悟出:珍惜当下的一切,差错也是资源——你看一节课引发华老师多少思考呀。

教学“神奇的莫比乌斯带”内容,遭遇“节外生枝”:有学生要当堂做魔术,处理过这个突发事件后,华老师节外生“思”:这样没有学科味的插曲,该不该任其发生、发展?他思考后得出结论应该展现,但是接下来不是老师直接把学生拉回教学内容,而是让孩子评价,或许更有意义。

借班与学生一起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结尾处经过思考,华老师设计为:“一节课的时间飞快地过去了,我特别喜欢个同学们一起学习!大家太棒了,我真想见见咱们的数学老师!喜欢咱们的数学老师吗?喜欢我吗?你最喜欢哪个?”然后在学生回答后按预设进行:“‘都喜欢’是什么意思?两个喜欢,不行,只有一个喜欢……你打算怎么办?建议可以把‘你的喜欢’平均分成8份,5/8喜欢数学老师,3/8喜欢我。学了分数就能用,真不简单!……”这是华老师深思熟虑的教学设计,可是实际运用却出现学生只喜欢他而让原任难堪,或只喜欢自己老师而让他自己难堪的场面,课结束后,华老师就反复思考: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功夫不负有心人,一番苦思,华老师得出新的答案——此处略,嘻嘻,想知道答案嘛,自己看——怎么样,感受到华老师的勤于思考了吗?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因为整本书就是他思考的果实!

仅仅是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华老师就能取得斐然的成绩,并很快成为小学数学这一领域的教学专家吗?

“坐拥书城,手不释卷”——这是在本书序一里李烈校长对他的评价,我想对他来说,这是和勤于思考一样重要的优秀习惯才成就了他。其实《我就是数学》是华老师的教育随笔,大多记叙的是他的教学故事和由此而引发他思考的心里历程。整本书没有一篇文章介绍他是如何如何读书的,可是无论是哪篇文章,都在无声地传递这样一个信息:读书,孜孜不倦,如饥似渴

《“从来如此,便对么”》——因为熟悉鲁迅,教学“圆的认识”引发他思考,他巧妙运用鲁迅笔下狂人对旧世界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阐述他对“在同一个圆里,圆的半径一样长”理解。

《像苏格拉底那样“退”与“进”》——赏析施银燕老师“中括号”一课,他结合课例阐述施老师运用苏格拉底方法的教学,一步步的解说,让我们充分了解到“讲师只是助产士,他把我们的思想表达出来,而不是表达他自己的思想。”最后告诉我们“教师本质上是一个优秀的‘助产士’。如果不读苏格拉底,华老师能剖析的如此细致,如此透彻吗?

《有无相生:课之佳境》——他用老子的“有无相生”评价韩东老师的“折线统计图”,娓娓道来其中妙处。不读老子,可以生发如此的感慨吗?

不读《创造发明1000例(数学卷)》,他能知道学生课上表演的魔术就是神奇莫测的拓扑游戏吗?不读华罗庚,他怎能处处引用华氏名言呢?不读古诗词,他又如何信手拈来诸如“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诗句呢?不读泰戈尔,感谢差错成就了教育智慧,他又如何能想起“我的云在在黑暗中忧伤/忘记了那是因为它们自己/遮蔽了太阳/当乌云被阳光亲吻时/它们就变成了天空的花朵”的诗句呢?

如果不是我打字速度慢,如果不怕人说我的博文过于“唠叨”,我真想把华应龙的“旁征博引”摘抄一二,诸位便可愧窥一斑而见全貌。因拙于表达,引用张梅玲在序二中的原话:“他自小酷爱读书,文化底蕴较深,文章中经常引古论今,富于联想,从我国古代的孔子、老子、庄子、墨子到黑格尔、恩格斯、爱因斯坦,从宋代的无德禅师到红楼梦中林黛玉,甚至还引用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母亲的话……”——华应龙是不是博览群书呢?

痴迷于数学教学,热爱读书,勤于思考,执着地追求……读《我就是数学》,你一定能读出一个可敬佩可仰视的华应龙!

读书人网 >五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