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的课堂更精彩
——语文怎样教怎样学(原创)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美丽的小路》一文中,兔姑娘、鹿先生从这条“美丽的小路”上走过两次,一次是赞美小路,一次是疑惑“美丽的小路为什么不见了?”当“美丽的小路”重新焕发美丽的容颜时,兔姑娘、鹿先生又发自内心地赞叹。兔姑娘、鹿先生的这三次说话,正好是故事发生的情节变化;另外,还都是问句或叹句,为此,为了让学生读好问句和叹句,训练学生的语感,进一步体会美的环境给人们带来愉悦的情绪,所以,就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并把这三组句子挑出来重点指导朗读。之后,让学生读课后习题“我会读”说句型,而后仿说,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这三种句子所表达出的不同的语气。这也是生成了新的教学资源耶。
有创意地阅读。如《胖乎乎的小手》、《两只鸟蛋》《看电视》《失物招领》等课文变成简单的情景剧或者课本剧进行表演,使课文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进一步文字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话;在表现的过程中,又会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使课文的主旨得到拓展与升华。
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下周一,我们学生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此,学习《失物招领》时,我们把课文第一自然段内容改为:“今天,一年级五班的学生到草莓基地参观。”把第五自然段课文改成了:“五十六双眼睛睁得大大的,五十六双小手在各自的口袋里摸着。不一会儿,五十六张小嘴一齐喊:“‘黄老师,我没丢东西!’”文中的“唐老师”改为“黄老师”。这样简单的修改,生成了新的教学资源,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学习起来劲头十足呢!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如,《失物招领》揭题时,让学生说说对题目的理解,师念就说:“失物”就是丢失的东西;“招领”就是“认领”。接下来,让学生提出想探究的问题,如1.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丢了什么东西?2.课文中的“失物”为什么加上了引号?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弄明白了:原来,文中的“失物”非真正的“失物”,而是随手丢掉的废弃物即垃圾,并扩展,还会有哪些“失物”?学生说了很多,如瓜子皮、核桃壳、苹果核、鸡蛋皮、葡萄籽……另外,在学习到“植物园很大很大,里面的花草树木很多很多。”让学生开火车用“……很……很……”说句子。一节课上,有二十多个学生在班上进行了交流,全班同学都在学习小组内进行了交流。如,树木很高很高。天空很蓝很蓝。花儿很红很红。桃子很甜很甜。西瓜很圆很圆。小草……这样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上下文或者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的词句的意思,同时生成了新的教学资源,学生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也习得了学习的方法。
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如,《美丽的小路》中鸭先生也叫起来:“天哪!我的美丽的小路呢?!”我感觉这里出现的文字与前面缺少过度,于是我就对学生说:“我不赞成作者这样写?因为,如果鸭先生天天来往于这条小路,它不可能不知道小路是逐渐变得臭气熏天、面目全非的。那么,比较合理的解释就是:鸭先生在外地工作、或者出差、留学、旅游,所以返回来时才感觉小路完全变得不认识了。你以后读书时,如果一边读,一边想,遇到类似的情况,也可以质疑作者,也就是给课文、作者挑毛病。另外,我范读,让学生给挑刺,使学生、老师处于平等对话的,教学相长。
语文课堂,教师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总之,生成的课堂更精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