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回眸一笑百媚生
——高考作文结尾策略
人们常用“凤头、猪肚、豹尾”来比喻对文章的三个部分的写作要求:所谓“凤头”即开头要亮丽,高雅、先声夺人;所谓“豹尾”即结尾要简洁、明快、干净利落,犹如豹尾劲扫,响亮有力,并余味无穷,给读者以咀嚼回味的余地。好的开头有先声夺人之势,一见倾心之妙;好的结尾有画龙点睛之效,不能忘怀之功。
现代著名作家师陀曾说:"写文章不管长短,首先要考虑好结尾。有了结尾,如何开头,中间如何安排,便迎刃而解了。"叶圣陶说:“若是找不到适当的结尾而勉强作结,就像行路的人歇脚在日晒风吹的路旁,总觉得不是个妥当的办法。”可见,我们必须在结尾处多下些功夫。分析历年高考满分范文,我们不难总结出议论文结尾大体有以下几种方式:
1.画龙点睛式:
[例1]
我想,外婆的“结尾”是响亮有力的,虽然,她的灵魂已在疾病折磨中慢慢死去;但永远强健的是她那颗死去的母亲心。
——2005年江苏考生《不肯死去的心》
这篇记叙文记外婆晚年患痴呆症,什么都忘却了惟独没有忘却的是对女儿的爱。文章前面记叙的外婆怪异的生活细节,让人如坠云雾,直到结尾读者才明白外婆“偷菜送女”的原委。通过层层铺垫结尾画龙点睛,揭示主旨,让人豁然大悟,从而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例2]
见秋毫之生,格致流年暗转;察一叶之荣,体味生机涌动;观一花之开,印证无上菩提。世界在何处?且从一枝一叶上观。
——
2005年浙江考生《一枝一叶一世界》
这是篇议论文文章从物质、传播学、审美哲学等不同侧面展开论述,结尾一段用诗化的语言形象的类比收束全文,水到渠成的点名观点,卒章显志,简洁醒目。
2.意外结局式:
[例1]
她循声望去,他正坐在前面一个座位上,怀抱吉他,背对着她,乐声便是从那里传来。她突然发觉那个身影是那样熟悉。
“别管是谁了,先给他一个惊喜!”她这样想着,悄悄走近“碌碌红尘”,他正弹得入神,冷不防肩膀被拍了一下,他停止了弹奏,回过头。
四目相对,都不禁吓了一跳!
“老公!”
“老婆!”
——2005年全国卷1考生作文《约会》
这是一篇以情节设计巧妙而取胜的文章,以夫妻由网络引起的约会为题材,塑造了两个因情感寂寞而导致感情出轨的夫妻形象。文章结尾描写了二人见面的情景,的确出人意料,细细想来,又在情理之中。这种巧合完全用白描手法出之,于平叙中见机巧,闲淡中显用心,幽默中含深沉读来忍俊不禁,又不得不凝重回味,充分显示了作者布局构思的功力。
3.前后呼应式
[例1]
[开头]自嘲,大致意思是自己开自己的玩笑。不过要真探讨起来,这样解释就不能说明它的内涵了。自嘲是一种生活哲学。
[结尾]究竟是自嘲让苏格拉底成了哲学家,还是哲学家让他学会了自嘲,弄不清楚。但自嘲确实是一种生活哲学。
——2005年重庆考生作文《自嘲》
首尾呼应是作文构思的惯用手法,开头提出观点,经过论证,结尾再次照应观点,强化主题,使文章首尾圆合,严整完美。
[例2]
(首)当漫天的黄沙这遮盖了远行的身影,当滚滚的浓烟升腾成不落的信念,当咫尺的天涯跨越了时空的阻隔,我看到,大片大片的红色,笑对风霜,在历史的每一个年轮上傲然绽放。
(尾)当风沙覆盖了唐玄奘的脚印,当历史湮没了林则徐的音容,当人们送走了连战的身影,我站在历史的天空下,看到一片片花红从每一个历史的年轮上蔓延开来……
——《今年花胜去年红》
文章开头就以一组韵味深长的排比造成先声夺人之势,并以一句“我看到,大片大片的红色,笑对风霜,在历史的每一个年轮上傲然绽放。”引出下文对历史的思考。结尾又以一组韵味绵长的排比和一句“我站在历史的天空下,看到一片片花红从每一个历史的年轮上蔓延开来┅┅”照应开头,如幽谷回响,余音袅袅,令人回味无穷。
[例3]
是谁,出人意料却在情理之中
佚名
是谁,用出人意料却在情理之中的勇气承担起了保家卫国的重担?
是谁,用出人意料却在情理之中的乐观葳蕤了千古百年的诗坛?
是谁,用出人意料却在情理之中的觉悟拯救了沉睡的雄狮?
有这样一种勇气,它出人意料却在情理之中。
望,水边那拨弄清流的红袖,听,萦绕在耳边的动人吟唱,嗅,随风携来的诱人暗香。她,就是有四大美女之一称号的王昭君。在朝廷动荡、民不聊生的时代,有人叹曰:“一个弱女子怎能承担起保家卫国的重担?可是她做到了,她用她那消瘦的肩膀扛起的不仅是一个国家的国泰民安,更是一种对古往今来女子勇气的诠释。
正是这种出人意料却在情理之中的勇气,震动了华夏大地。
有这样一种乐观,它出人意料却在情理之中。
睫毛拨开云雾,瞳仁洞穿千古。初读你的诗时“千里共婵娟”的乐观让我感动;“也无风雨也无睛”的乐观让我释然。在深入研究之后,我惊呆了,我看到的是一个几度贬谪的落寞神情,黄州日落中的黯然神伤,对酒当歌的泪流满面。但你仍乐观向前,无所牵绊。顺境中的乐观是一种精神,而逆境中的乐观则是一种超脱。历史的车轮压碎了朝廷的腐败,独留诗歌的种子,洒向未来,使一代诗坛熠熠生辉。
正是这种出人意料却在情理之中的乐观,响彻了大江南北。
有这样一种觉悟,它出人意料却在情理之中。
黑暗势力的压迫下,人们愚昧无知;封建思想的统治下,人们软弱无力,自欺欺人的思想里,人们无力反抗。他来了,他带来了呐喊带来了觉悟。他的呐喊响彻了华夏大地,震醒了无数愚昧的人们;他的觉悟传遍了大江南北,崛起了无数有志青年。中国觉醒了,中国沸腾了。
正是这种出人意料却在情理之中的觉悟,唤醒了神州大地。
是昭君,用出人意料却在情理之中的勇气承担起了保家卫国的重担。
是东坡,用出人意料却在情理之中的乐观葳蕤了一代诗坛。
是鲁迅,用出人意料却在情理之中的觉悟拯救了沉睡的中国!
本文采用议论性散文首尾排比起兴呼应式结构,开头三问排比,结尾三答排比。中间分别对应三个人物的事迹,每个人物的事迹又各分三段,结构完整圆润,尽显文章建筑之美!写作者正如建筑师,相信,你也可以建起自己美轮美奂的文字之宫!
4.结尾点题式:
[例1]
题目:下辈子还做你的女儿
[开头]18年前的一个仲夏夜,我带着嘹亮的哭声来了。你说这是个吉祥的开头。在你的牵手中我蹒跚学步;在你的教导中,我呀呀学语;在你的期盼中,我迈人学堂,在你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我逐渐成长。
[结尾]今天,我坐在考场上,我知道会有一个好结果。我一定会努力。最后,我告诉母亲:下辈子还做你的女儿!
——2006年江苏考生作文《下辈子还做你的女儿》
“下辈子还做你的女儿”既是一个闪亮的标题,又是本文情感与主题的基本定向。作者按时间顺序,选择与母亲交往中的两个感人的生活片断,一为在艰难中买西瓜,我吃瓜瓤,母亲啃瓜皮;二是我考试失利后,母亲以特有的方式鼓励我,帮我树立自信心。两个片断前后,则用概括性事例连缀,片断之间,则用情感来推动,情感在篇末聚集爆发,水到渠成的点题扣题。
[例2]
题目:大隐隐于市
[开头]古人有言: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
[结尾]“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世事变化多端,观念繁杂无比。我们不一定都要像陶渊明一样“出”,也不一定都要像李白一样“入”而是要万物归于一心。俗话说得好,“心静自然凉”只要内心真诚、纯净,又何会理会污浊的俗事呢?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大隐隐于市。
—— 2005年湖北考生作文《大隐隐于市》
这是一篇见解独到考场佳作
,标题“大隐隐于市”“隐”即“出世”,寄情山水远离尘世;“市”即人间烟火世俗人生,是对社会的积极参与。“大隐隐于市”调和了中国文人一味出世或一味入世的人生选择,充满了辩证的智慧。文章开头引古语“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并作了一番考究后引陶渊明厌倦仕途归隐田园,终归是小隐;而李白有乘风破浪的豪情,报效祖国挥洒人生的壮志,然而入朝后遭受挫折,于是反思,认识到权贵的虚伪人世的污秽。于是重新回归自然,但并没有泯灭诗情的冲动,不断重拾希望,心系国计民生。这就是所谓“大隐”。文章结尾引用苏东波的名句和俗语,最后说“只要内心真诚、纯净,又何必理会污浊的俗事呢?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大隐隐于市。”照应题目和开头,强化了中心。
5、排比议论式
[例1]
有青松翠柏的高大挺拔,才有无名花草的别样馨香;有如云飞飘的风帆,才有驶波翔浪的轻舟;有翼可蔽空的大鹏,才更爱檐头私语的麻雀;慕狂飙万里的风,更羡潇洒入地的雨。
长短交合才有一轮推进文明的齿轮。
——2005年山东考生作文《齿轮》
文中先将白昼和星空、麻雀和大鹏、爱因斯坦和玻尔、牛顿和加利略、开普勒和第谷的关系类比为齿轮,又将思路宕开一笔,写“春花与秋月”、“诗词与歌赋”、“鼓角与丝竹”各领域中的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事物。作者在分析了它们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的辨证关系之后,用铺排式的议论收束全文,在议论中抒情,在抒情中显志,显示出强大的感染力。这种结尾模式多见于议论性散文,思维的张力、饱满的热情、华丽的文采融于一体,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6、意象象征式:
[例1]
在经历一番波澜之后,人们只有放弃想象中的完美,平静的接受现实,才能开始平静的生活。
我昂起头,看着窗外的阳光。
明天又该是个晴天吧!
——2005年全国卷1作文《梦,走失在金陵》
文章记叙了主人公小若几次出人意料的选择。“大学梦”被击碎后,她去金陵寻梦,金陵距离梦幻太遥远,青春的热情终于消逝,她又选择了面对现实,回去复读。尽管这个故事带有伤感和迷茫,但善良的作者却在为她祝福。结尾用“阳光”、“明天是晴天”这样明丽的意象,象征主人公小若美好的前程,寄寓着作者美好的期盼。这样的结尾意境优美,韵味绵长能勾起读者的联想,值得品学。
7、发人深思式:
[例1]
看着那规范、稳定、面积大、周长短的圆,我又想起了红柯所说的“一个软弱的民族,一个血气不足的民族,你不能光指望他长个子。”什么时候,我们能让信仰回归?能让灵魂到场?能让民族滋补血气?我依旧困惑。
——2005年福建考生作文《惑》
《惑》极具个性,立意深刻独到,透露出对现实的反思。作者先把圆形比作“信仰”,把星形比作“物质”。围绕这一组命题,针对现实社会情况提出了三个困惑:一是人们“刚从对神话的顶礼膜拜中倏然醒悟”“就立即坠入黑与白的另一个极端”;二是“若伟人尚且不能崇拜,是否信仰之蛩音已渐行渐远”;三是结尾的“什么时候我们能让信仰回归”。文章以“惑”冠题,文末说“依旧困惑”,但事实作者决不是“惑”,恰恰相反,正是作者清醒而深刻的认识。结尾提出一连串的问题,撞击读者的心灵,发人深思,使人警醒。
8、留韵无穷式:
[例1]
朝阳如火;如火的不仅仅是朝阳,喷薄而出的,还有项王颈中的一腔热血。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姬虞姬奈若何?
他倒下了。在他背后,是一片苍苍茫茫的大地……
——2004年全国卷2考生作文《英雄》
项羽自刎,是众所周知的历史故事。作者演绎这个故事,说明他的悲剧原因,是过分自信,不能听取别人意见。这个故事是悲壮的,作者的演绎也充满了浓烈的感情色彩。结尾把如火的朝阳和一腔热血幻化为一片明丽,把苍茫的大地作为英雄倒下的广阔背景,远景近景构成强烈反差,烘托人物,渲染情感,是仰慕?是哀惋?是悲叹?是遗恨?……勾勒的画面久久盘旋,难以忘怀。
为了增添文章的艺术魅力,给读者以想象回味的余地,议论文的结尾我们也可运用含蓄委婉的手法,或托物言志,或含蓄议论,或借助比喻、象征及省略号等方法,使结尾蕴涵丰厚,寓意深远,“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以深刻的启迪,留下无穷回味的境地。
[例2]
诚信与成功是连在一起的。它带给人的或许是万贯家财,即“金钱”;或功成名就,即“才学”;或许是流芳百世,即“荣誉”……但是,这一切都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乃是心灵的崇高和精神的富足。所以,朋友们,请背起“诚信”的行囊,哪怕它只与“一毛钱”有关……
——2001年的高考范文《一毛钱与诚信》
这个结尾不仅照应了开头,强化了中心论点,还强调了诚信带来的不仅仅是“金钱”、“才学”、“荣誉”,最根本的是心灵的崇高和精神的富足,深化了中心,最后又运用了一个省略号,更是给读者留下再创造的余地,启发人们进一步思考问题,特别“诚信”与“一毛钱”的强烈对比,发人深思,具有强大的论证力量,如撞洪钟,余韵悠长。
9、诙谐幽默式:
[例1]
鲁迅先生曾大揭国人的劣根性,希望能唤醒国人。当然愚生的文字怎能和大师相提并论?但初衷却是相同的:只希望国人能改掉毛病,不要哪一天再提一盒“脑白金”到人家大门口站着。
——2004年全国卷2作文《今年过节不收礼》
本文从大家熟悉的广告词入手,紧扣国人“学样”的毛病,又联系当前的社会热点来针砭,表达了对话题“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的理解,全文机趣灵巧,用语鲜活,颇具杂文风格。结尾又不忘再幽默幽默一把,“再提一盒‘脑白金’到人家大门口站着”是不相信自己只相信广告词的形象说法,微讽“学样”者,力度和效果都恰如其分。没有智慧、缺乏灵气是“幽”不了这样的“默”的。
10、诗歌收尾式:
[例1]
“那时”,我们的确不该把痛苦放大。聪明的人不会站在
废墟上哭泣,让我们拥有那迎难而上的大智慧吧!
挫折作笔,
痛苦为墨,
漫漫人生路,
我们收藏成功。
挫折面前,
我们高歌,
那时花开!
——2004年全国卷作文《那时花开》
“那时”指的是文章中列举的种种遭遇所形成的惯有心理,如“那时太痛苦了”,‘那时真是生不如死’等。“花开”指的是文中列举的古今中外的志士仁人在遭遇挫折时,勇往直前开辟出的新境界。用自创的诗歌结尾别有一番风味。
[例2]
今年花胜去年红
友情,因为圣洁和崇高,才有了分量。
——题记
灰色的天,处处弥漫着凄凉之感,悲涌心头,熟悉的脸慢慢浮现在脑海。漫步沁园之中,俯身看着那一朵朵花,忽然想起一句诗:“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千秋去。”
那是前年的一个秋天,我和你在沁园中邂逅。我们有一个相同的嗜好:都喜欢把萎蔫的花儿,一瓣瓣地拾起后洒入溪流中。因为这,我们相识,相知,并很快成了好朋友。文静的你喜欢笑,每每微笑时,都会露出两排整齐而又洁白的牙齿,还有两个甜甜的酒窝。而当我失意的时候,你那水润清澈的眼神,总给了我极大的鼓舞。一朵微笑是一座天堂,一波眼神是一个春天,奔逐在记忆里的你,宛若天使的翅膀,绽开着纯真的芬芳。我喜欢和你在一起,我喜欢把一切心声全部向你倾诉,更喜欢像小孩那样依偎在你的身旁。“荻,我要我们永远都做好朋友!”我说。你温柔地笑了笑,说:“嗯!”
可是,去年四月的一天,你却告诉我,你要转学了!天,告诉我,是我听错了吗?后来,你终究还是走了。走之前,你在沁园中拾了一对吻过秋水的卵石,一块送给了我,一块留着自己珍藏,你说,这是我们友谊的最好见证。
如今风依旧在吹,秋天的雨跟随,沁园里的花也触景伤情,有了萎焉的迹象。我习惯性地漫步青石所铺的小道上,思绪凌乱不堪。这时,我居然遇到了同前年一样的景象,我看到了一个女生,正把萎焉的花一瓣瓣拾起后洒入溪流中。“荻!”我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只见那女生蓦然回首,露出两排整齐而又洁白的牙齿,还有两个甜甜的酒窝。没错,是荻,是荻!我不禁悄然泪落,跑向了她。“尧羽!”荻甜甜地叫着,并拿出了那块卵石。我也拿出了我的那块,两快刚好配成一对。我笑了,她也笑了。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柳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这篇小小说开头用“友情,因为圣洁和崇高,才有了分量”作题记。开门见山的点明主题。接着描写了灰蒙蒙的秋雨天气,用一句欧阳修的诗“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千秋去。”引出尧羽和荻的一段甜蜜的往事。文章诗化的语言,诗一般的意境,极有韵致。结尾又引用欧阳修的词“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柳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表达了物是人非的痛惜之情,更丰富了文章的韵味。
11、后记收尾式:
[例1]
后记:“十”进入“口”中再也没有出来。因为它从几天的经历中悟出这样的道理:不论处于怎样的位置,只有努力耕耘心田的人,其生命的绿树,才能绽放出有价值的红花。
——2005年吉林考生作文《“十”的五天经历》
这篇构思独特的文章,用寓言形式借助汉字“十”五天寻找不同位置,从而体现不同价值的描述,表现了位置不同,价值也不同“的主题。
“后记”点明主旨,呼应开头“前言”, 无论从结构上还是从内容上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考场作文中用题记开头的大有人在,用“后记”结尾的却屈指可数。因此它的亮点就更加夺目。
[例2]
那鱼 那鹰 那人
我把自己比喻成一条鱼,我要努力寻找离开水的出口。
我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鹰,我要全力飞出蓝天的庇护。
我就是我自己,我要跑,跑出父母的视线,跑上自己的轨道。
——题记
起跑
那年高考,发挥失常,落榜了。我坚决地拒绝复读,执意背着大大的旅行包,踏上了北上的火车。隔着玻璃窗,我看见母亲在哭泣,父母在叹气,鼻头有点发酸,转过脸,说好不哭的。“呜——”一声长鸣,火车开动了,母亲也随即跟着火车跑,一遍一遍的挥手,一遍一遍的嘱咐。我抬头看着天空,灰蒙蒙的,它也是如此寂寞。
跑程
离开了母亲的日子是惬意的。至少我可以把房间弄得乱七八糟而不用担心有人穿着围裙在门口喋喋不休;至少可以不用理会邻居们鄙视的目光,不用直视老师们失望的眼神,不会听见父母心碎的声音。但同时也伴随着心酸。每个公司去应聘,我的表现总会令人满意的,可一看到我的学历,笑脸马上变成了疑问,话语也变成了“回去等消息吧!”那一刻,我感觉全世界都抛弃了我。 那天晚上回到宿舍,摊在沙发上,突然一阵闪电划过深蓝色的苍穹,几声雷鸣似乎要将一切生灵唤醒。想起了父母做的香喷喷的红烧鱼;想起了父亲语重心长的教诲;想起了家门前那棵歪脖子的老槐树;想起了院里那张缺角的乒乓球台;想起了高三那年那些挑灯夜读的日子……看着金鱼缸里的金鱼。我想鱼,终究离不开水。 第二天,天放晴了,我拿起电话,拨通了那串最熟悉的号码。“喂,请问找哪位?”“……”“喂,怎么不说话?”“妈,是我!”“小丹,是你吗?真的是你吗?”“妈,我累了!”“孩子,累了就回家,知道吗?”“哎,妈,我要回家。”城市的夜晚依然灯火阑珊,路上的行人仍然神采奕奕。只是,我将与这一切告别,回到给予我生命之源的那片净土上去。
终点
我终究还是回来了,回到这个有着无数的气息的地方。一切都没有改变,我决定复读,我也不是不跑了,只是希望有一个更高的起跑点。
后记:鱼,终究是离不开给予它生命之源的水。
鹰,终究离不开给予它希望之源的天空。
我,始终逃离不了父母和亲人朋友们的爱心交织成的幸福圈……
本文以自己离家出走寻求独立发展的一段生活经历来展示“跑的体验”,角度新巧。以“起跑”、“跑程”、“终点”三节文字完整地展示“跑”的过程。在对这一过程的叙述中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善于描摹真实可信的场景,借以表达内在的认识和体验。结尾的后记和开头的题记前后呼应,首尾圆合,很好地展示了作者对“跑的体验”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后记是对开头的思想感情的飞跃提升,也是文章所要彰示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