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的课堂也精彩
在听课中有一个现象越来越应引起我们的深思:课堂热闹了。在课堂上小组交流、学习展示、游戏竞赛、唇枪舌剑的辩论已成为“必要”环节。似乎没有这样的环节,就不是一节“好课”。如果学情需要,本也无可厚非。关键是由于盲目追风,本该是好的课堂模式,反而成了低效课堂的帮凶。这确实应引起我们的惊醒。
有一个有趣的课堂场景:年轻的校长在听一位有经验的教师上几何课,他的思想完全给老师的讲解迷住了,以至当教师向同学们问道:“你们谁能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这位校长竟举起手说:“我!”这件事蕴涵着深刻的教育技巧。如果课堂乱轰轰地闹成一团,这位听课的校长不会把自己混同于学生。恰恰是在深度思考的寂静中,校长迷失了自己。
留点寂静给课堂,给学生留出聚精会神紧张思考,进行深度思维的时间。静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深度学习需要手到、心到、眼到、口到,需要开动脑筋思考。寂静留给了学生更多的自由思考的机会,实际上也是为学生创设了更宽广的参与舞台。
留点寂静给课堂,就是要给学生独立面对问题的冷静。不静下来,不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就很难使学生真正沉入到学习中去。当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时,需要安静的氛围、冷静的心理,例如:语文阅读教学,只有寂静的环境才可以实现静思默想、反复涵咏,内心澄静、浮想联翩的思维效果。
留点寂静给课堂,或许学生们没有发出喧闹的声音,但是专注的神态、涨红的双颊说明大脑正在积极思维。因此,教师不必惧怕课堂的寂静,也不要刻意逃避课堂的寂静,不要怕因此被扣上课堂气氛不活跃的帽子,少时间的寂静恰恰是为将要出现的热烈积攒力量。
留点寂静给课堂,教师不要在讲课中过分追求振奋人心的、鲜明生动的、形象注目的事物。教师如果持续使用紧张的语调,学生其实很容易麻木。教师可以设计能够引领学生深度思维的问题,通过简明扼要的点拨启迪学生的智慧。从学生的神态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是否真正投入,比如眼睛发亮,神情兴奋,这样的课堂自然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曾描述过课堂“灵敏的寂静”气氛:学生们仔细地倾听着每一句话,教师可以逐渐地把声音放低,用不着使用那种专门的演讲式的语调对他们说话,而使用人们之间平常交谈的语调。
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都在进行紧张的思考,教师一定要珍视这样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