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莫让参考书帮了学生的倒忙作文

发布时间: 2017-10-01 11:22:51 作者: rapoo

这里说的“参考书”,指的是市场上大小书店出售的各种语文教辅书,书的名称各不相同,“字词句段篇”“教材全解”“教材详解”“教材一点通”等等,但里边的内容大同小异,从作者简介到时代背景,从课题解读到课文分析,从文章结构到段落大意,从主题思想到写作特点,从生字辨析(包括拼音、结构、部首、五笔、形近字、组词、造句等)到多音字、近反义词,连课后思考题的详细答案都有,可谓是一种很好的语文学习参考书。但凡学生从一入学开始,家长都要给孩子买一本这样的参考书,供孩子学语文时查找资料。

科学合理地使用这样的参考书,确实能在孩子学好语文方面助一臂之力。比如:在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时,了解一下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碰到哪一个词语、哪一句话不理解,可以查阅一下,或者把自己的思考和参考书上的对照一下,启发思维,开启思路,然后再联系课文,获得自己的真实体验,慢慢培养自己的理解、感悟能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可是,事实可并非我们想象得那样美好,我们经常发现,课前使用这本书的同学很少,等到课堂上老师要大家交流感悟的时候,只见才匆匆忙忙把书找出来,举着一本书,照着书上的解读一字不差地念下来,千篇一律。乍一听,对句子理解得多深刻,语言逻辑无可挑剔,岂不知一点自己的见解都没有。参考书上提供的解读念完了,就再也提不出自己对其它句子的体会了。久而久之,学生对参考书上的答案产生了依赖性,离开了参考书这根阅读拐杖,自己就不敢、不会、甚至不愿主动地走路了,不敢去思考,去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如此下去,岂不是阻碍了学生的思维,磨灭了学生的创造力?如此下去,参考书岂不是帮了学生的倒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新课程这样提出的目的,主要是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独到体验和见解,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培养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进行阅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要改变学生这种不加思考的阅读现状,需要我们正确地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参考书”的意义,教给他们科学使用参考书的方法。学生正处于发展语言的黄金时代,要让学生认真阅读、消化,真正从参考书中学到规范的语言。要训练学生从参考书众多信息中筛选、提炼、总结、概括语言的能力,真正让参考书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好帮手。

读书人网 >六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