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读书四题作文

发布时间: 2017-10-06 11:29:13 作者: rapoo

读 书 四 题

1、渴望大时代

和朋友聊天,又一次提到了读书的内容,提到了去年读的《大秦帝国》。说实话,这些年来,很少有让我这样动情的小说,而且十一大本,我看了一年半,这套书一听上去就很过瘾,每天都是到半夜两点才舍不得合上的。我看大秦帝国,看得我热血沸腾、激情澎湃、意气风发。让我激动的不只是那些故事情节或者故事中的人,而是那个时代太令人赞叹了。

我曾经说过,在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过三个黄金时代:一个是春秋战国,一个是三国两晋南北朝,另一个就是五四。这三个时代在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价值和深远意义就连汉唐都不可比拟。

一切都是因为那些时代所独有的特点。我们都清楚那是一个个动乱的年代,可是我看到的不是战争,而是思想的大解放。正因为那样的一种复杂的社会环境,才让人们的思想之花得以绽放,思想的花园里才会五彩缤纷,才会争奇斗妍,才会令人心驰神往。这些时代是与专制统治思想截然相反的时代,更多的是思想的碰撞与融合。所以,我对现代的这些所谓的各种思想都看得不值一文。我们所谓的今天提出来的各种思想或者思潮,根本就是经受不起时间的检验的,也许其中含有时代的因素制约吧。

所以,我们要追寻的,就是沿着前人的足迹去寻找,寻找我们自己这个时代的思想,属于我们这个时代自己的思想。读书就是一个思想产生思想的起点。

2、带着自己的思想阅读

有幸在《教育时报》主持了一期读书沙龙活动,这一期的读书主题共提交了十几篇文章,经过审阅,读书的目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最主要的是为了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其次是为了自己的工作。这说明老师们的阅读不是好高骛远的,从自我成长最基本的问题和实用价值来考虑,更加让我们感受到,老师们还是有一种共识的,那就是阅读是我们专业成长的必要途径。

但是却也显得阅读的目的讨论有些狭窄。阅读,作为教师的阅读,是不是就不能有更多的其他的目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把自己的肩上所承担的责任看得更重?是不是应该有一种更为长远的目光来审视?这一点,无疑是缺少了的。带着理想主义色彩或者说浪漫色彩的阅读目的的文章,未能跃入我们的视野。这是不是说明了我们阅读过程中真的没有这种想法,不敢高谈自己肩负的使命,还是是怕有空谈之嫌呢?

这是我的选稿意见,可是,这写文章所给我的思考却并没有因此而终止。我们的阅读究竟是为了什么呢?我曾经写过我的看法:读为入,写为出,思考和实践是过程。读书就是一个从思想产生思想的过程。

我们读书,不要死读书,读死书,意思就是不做别人思想的奴隶。我的观点有些大,有些空,但是,我认为这是终极目的。如果仅仅为了阅读而阅读,则很难辨别和进步。我的阅读之所以慢,是因为我在思考,我认为思考比阅读本身更重要。至少前提是我们要阅读那些能够带动我们思考的书。

写文章抄书的习惯对我来说很不喜欢。有人说首先有了积累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抄多了自然就内化为自己的了。读书可以摘抄,可以做读书摘抄笔记,这个我很赞同的。可是,如果我们想要表达自己的思想的时候,也用别人的话来说,那将是很可悲的。化为自己的可以。但写的时候,不是抄过来。我看很多人的读书感受和心得,不是在写自己,而是在作注,把别人说过的某一句话某一段话,进行一遍阐释。能用三十个字写出来的东西,我们却用三百个字来解释。这样比较,我们就会发现,人家三十个字的价值是多么大。可是我们就算花费十倍的劳动,又有什么意义呢?

尤其是一些研究性的东西,很多都是在抄,在用别人的东西。我不喜欢。我曾经有一篇论文(八千字)被中央教科所选进了优秀论文集,为了让语言更准确,我改动了三百多处,这个我很自豪的,因为里面全部写自己,研究过程全部是自己的实践,后面的注释,我只写了两个,就是研究的指导材料。而且是我们区里唯一一个在本次全国课题研究中获得课题研究的一等奖论文。

教育科学研究,不是资料和思想的堆砌,最后证明出来自己想说的话——甚至自己要说的话,也要找一个名家来做替身。即使引用的别人的内容,比如陶行知或者苏霍姆林斯基的话,也是属于我们所欣赏的,给自己作注的。

3、李镇西给我的教育启示

最近在读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本书没有说教,没有那种为了写书而做出来的只讲自己怎样好的。更多的是自己的工作过程,这个过程中,李镇西不止一次,甚至用了大部分的篇幅在说自己的教训和错误。这就是我读这本书不一样的地方。

另外一点,李镇西的书和他人不同,那就是他没有空洞的理论,有的是自己的工作作证明,他是在用自己的行动写自己的思想,不做别人思想的践行者。这是我佩服李镇西的一个原因。

我喜欢好高骛远 ,要做就做最好的自己。正如李镇西说的,李镇西是不可复制的。总有人去按照别人的方法做自己的事情,这样无疑是缺少了思考的,因为在方法背后,还有更多东西,是作者不一定能够写清楚的。尤其是许多的细节和思想深处的东西。

做最好的自己,很多人不敢说,也不敢做。正如读书的目的是什么,许多人,总是小心翼翼的不敢大声喊出为了肩负的历史和时代使命。我觉得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真,在许多人的嘴上笔下,似乎都缺少着这种真。

李镇西很真,这是我最大的感受。写出真实的自己,的确是需要勇气的。

教育需要一种坚定的信仰和信念。李镇西是一个苏霍姆林斯基式的老师,勤奋不说,就对自己心中那对未来的执着于信念,足以让我们感动。共产主义的信念,是一种最高尚的人类目标,如果坚信这一点,那将会一路上无所畏惧的。

教育需要一种美好的梦寻和理想。他的未来班,同样承载着他自己的梦想。只有在这种不断编织自己美好梦想的追求中,我们才能够感受到自身的幸福和生活的美好。每一次遇到困难,都会把一切当做对自己提升与进步的考验。

教育需要一种浪漫的情怀和激情。李镇西是一个浪漫主义者,无论怎样的环境,他总是把许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做了,那种浪漫的情怀,让很多人不得不惊讶,那种激情,似乎是一个人永葆青春的源泉。

教育需要一种不泯的童心和思想。爱,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李镇西的人生,似乎就是为了作为一个教师而生的。他所拥有的童心,让自己真正的走进了孩子的内心世界,他的思想是成人的,可是心灵却和孩子那样的贴近于联结者。

教育需要一种情感的传递与交融。爱心不是一种理念,而是贯穿于任何教育的全过程。而这种爱其实就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让自己真正的爱孩子,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孩子,任何弄虚作假和伪装都是瞒不过孩子的眼睛的,任何情感的付出,也同样是能够和孩子的心灵交融的。

教育需要一种纯粹的灵魂与尊重。孩子的心灵永远是最美丽的地方,那里不是一张白纸,而是生长着一丛丛充满生机的绿苗,我们需要精心的呵护。这种呵护是一个人在用自己的灵魂和尊重对待的。没有伪装,没有欺骗,没有为了自己的目的而违心的说话和做事。

教育需要一种真实而完整的赤诚与坦率。任何人都会在做事中犯错,可是,怎样才能赢得信任,才能赢得理解,我们只有用自己的赤诚之心来对待自己和自己做的事。这种赤诚与坦率,不需要任何的加工与修饰,不需要我们有意的去寻找各种借口,为自己找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开脱,只有真实的把自己剥开,让孩子们看到一个真实的自己,他们就会有一种安全感。

李镇西做到了,这是我一点一点从书里感受到的。我很少站在这样高度的去读一本书,去思考去观察的。整个阅读的过程,更多的是在寻找,寻找一个理由,是什么让李镇西能做成这一切?

读一个人的文字,其实就是读一个人。读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他们的文字,其实就是自己内心的一些思想,通过行动证明以后,被自己再一次用思想升华了的东西。作为一个喜欢写点东西的人,能够感受到。其实我们在理解他人的时候,换成自己,就很容易去理解一些问题了。

我们读书,其实就是读自己。没有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所以,我往往用别人的思想来照一照自己。我觉得古人那句“以人为镜”说得实在好。正如我在第一课教给孩子思考的问题:我是谁?意思就是要告诉他们,不要迷失自己。找不着自己的时候,我们就会很盲目。

我们一切都是有目的的,我们做任何事,首先都要有目标。和我们上课教学一样,然后才是重点、难点和过程。

4、在感性与理性的思考中读书

我一直在思考,无论做什么事,先用感性的去体验,然后再跳出来,这样能够出入自由的去做事,会更好。就算是上课,讲一篇课文,也是这样,感悟是需要的,可是从写作角度来讲,提炼与升华,也是必须的。

比如有人看安妮宝贝吧,有些人走进去就出不来了。为什么?迷失了自己。很多人读《红楼梦》,看着看着就抑郁了,为什么?进去了出不来。我给学生讲诗歌,举例子说,有些人读着会哭,会笑,会把自己想象成诗歌或者文章中的那个人。那么,这是是危险的,有些人入戏太深,容易患病,进入角色是必要的,那样才能真诚。可是,有些演员为什么自杀?他们就是出不来。有些文艺或者文学上的很有思想的人,为什么最后上演个人悲剧,就是因为太投入。

我昨天到影院看了一出戏,也哭了。为什么?投入啊。可是,投入之后,我就在想,是什么打动了我。我甚至在看到一半的时候还在思考,为什么这台戏缺少戏剧冲突?这个问题很快就被打消了,因为后面马上就有了冲突。有时候,前面看似没有冲突,恰好是一种铺垫。

就像鲁迅说的,什么事悲剧,悲剧就是把人喜欢的最好的东西打碎了给你看。不把一个东西演绎得那么美丽,那么好看。碎了也不觉得可惜,也不会让人动情。比如一个美丽的少女多么的聪慧,她的一切美好,都是我们所看到的,她死去了,我们就会伤心难过,一个讨饭的乞丐死了,我们就会很冷漠的看都不看一眼。反过来,一个让人很气愤而厌恶的恶人死了,我们就会有一种痛快淋漓而且大快人心的感受。这是一样的。

读书,其实,就是在寻找我们自己内心的一种东西。我们心中最脆弱最敏感的地方在哪里?别人怎么打动我们的?我们要找到,这样我们就可以了解自己,通过了解自己,也了解了他人,了解了人。

读书人网 >六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