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处着笔写“变化”
乔国立
我们写文章都有一个目的,常常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或者表达自己的某种观点。有同学写作文时,为了达到突出中心的目的,列举了一大堆材料,面面俱到,但每个材料都停留在浮浅的表面,不做深入的挖掘,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会显得很空洞。
比如说,我们写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发生的巨大变化,有同学就从各方面寻找材料:以前穿土布衣,现在的衣料五彩缤纷;以前吃红薯玉米面,现在吃鸡鸭鱼肉;以前住土墙茅屋,现在住高楼大厦;以前出门靠步行,现在可以选择各种交通工具------这位同学写的全是实情,思路也不能说不正确,但大家想一想,如果想把我国的各方面变化列举完,有可能吗?不如选一个典型的方面来写。请看一位同学写的一篇文章:
零钱的变迁
说起零钱,他可是给我们家带来了许多麻烦。
我家经商已经多年了,听妈妈说在70年代的时候,每天的营业额不超过十元,到了八十年代,随着营业额的大量增加,爸爸却被太多的零钱困扰着。
在我的记忆中,过去我家的零钱是一袋一袋的:一分、二分一角、二角,就连五角的也很难找到。那么多的零钱,爸爸每天都被它们弄得头昏脑胀。可不是吗,数着困难,携带不方便,烦死人了。在我刚上小学交学费时,四五十元钱爸爸硬带了鼓鼓囊囊的一衣袋。
现在倒好,一张张的大票都上来了,全家人又要为零钱愁了,不是为零钱多而是为没有零钱为难。
前几天我跟妈妈去赶集,那儿可真热闹,到处都熙熙攘攘的,看来今天生意肯定不错。一开市就有许多人买东西,每个人都拿着大票,这可把妈妈愁坏了,左跑右跑换零钱。爸爸留在那儿招待顾客,脸上又喜又愁。他笑嘻嘻地说了句:“现在人都富裕了,零钱又少了,我这大半辈子为零钱愁呢,看头发都愁白了!”人们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
看到人们的脸上都洋溢着欢乐,我仿佛看到了祖国发展的脚步在加快,看到了祖国更加美好的未来。
这位同学很有创意,以“零钱”这个小事的变化,反映了祖国各方面日新月异的大发展。还有一位同学的文章也值得一读:
故乡的古井
我读一年级时,老师教我们学“井”字,老师说,在地上挖一个深洞,挖到一定深度,就能取出水来,这就是井。我总是不相信,回到家我就问爸爸,爸爸告诉我,老师说得对,咱老家就有井。
后来,我又学习了“古井”这篇课文,对乡亲们用辘轳取水产生了兴趣。晚上我就缠着爸爸,让他给我讲老家的古井。爸爸说,我们老家是一个比较大的村子,只有一口井,井壁上长满了青苔,井边的大石盘磨得光溜溜的。正如你们课文中写的那样,每天从晨光熹微到暮色降临,取水的乡亲们络绎不绝。我家祖祖辈辈都从那口井里取水。
爸爸还说,我爷爷在世时,井上还没有辘轳,乡亲们用绳子拴住一个桶,放到井底,灌满水,再拉上来。我爷爷拉了一辈子水。爸爸长大时,井上才安装了辘轳。
听爸爸一讲,我愈发好奇。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爸爸终于同意要带我回老家。我想,我就要看到家乡的古井了,这口养育了我家几代人的古井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回到老家,我们顾不得去拜访乡亲们,直接去看那口古井。到了村口,爸爸愣住了,我的眼前是一座高耸的水塔!
爸爸一拍脑袋:“嗨!我真傻,现在乡亲们的日子都好过了,怎么还摇辘轳呢?”
我再也看不到家乡的古井了,但我并不后悔,因为我看到了农民们的幸福生活。
读了这样的文章,我们就会明白,我们写文章时,应该从大处着眼,但一定要从小处着笔,选定一些朴素的,简单的,大家经常见到但没有注意到的事情做材料,我们只要抓住了特点,写出了特色,都能起到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作用。并且这样的话,我们会感到作文素材多起来了,作文写起来容易多了。不信吗?试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