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心呵护你的六二班
——写给高山流水遇知音
周五在群里看到高山流水遇知音老师发帖求助,帮忙解决“猴崽儿与管理员”的事情,今天走进老师的博客,细心阅读《六二班的孩子们,我想对你们说》,透过文字我体会到老师对班级孩子的无奈,也发自内心地被老师的敬业精神所感动,焦虑、纠结源自对职业的责任心,如果对孩子放任不管,根本就谈不上头疼、难过,自然也就不会力不从心了……
六年级的学生正频临青春期的懵懂边缘,他们现在已“升为”学姐、学哥,面对小升初的择校考试和同学之间的分别,他们变得敏感、专横,张扬中夹杂着少许的叛逆,他们追求独立、追求自我,想给自己的童年留下美好的回忆,更有甚者,为了引起同学和老师的关注,他们会搞些小动作、玩点恶作剧,其实对年少的孩子,顽皮、搞怪也不乏为聪明的代名词。且不说刘凯和李卓的事(博文中没有细说,在此不好评判),单说班里丢了三本杂志的事情,我相信孩子们不会故意拿走的,至于当时班里没人承认,那是孩子们的自尊心在作怪,他们不想当众承认自然是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由此让我联想到儿子小学、初中阶段的丢书事件。儿子小学时的女同桌聪明伶俐,家境也颇殷实,按说孩子不会喜欢一支油笔、一个三角板的,但那段时间儿子频频丢失文具,就连我开家长会的空档(我帮同学去楼道倒垃圾)也丢了笔记本和签字笔,后来儿子在好友的帮助下一一从同桌的书包里找了出来。当然,那时孩子还小,上午发生了口角,下午就忘记了。儿子初中时,考试前两次丢书,我为此还训了儿子,尤其是第二次丢书,第二天历史开卷考试,头天晚上才发现历史书不见了,生气的坚持不帮儿子借书了,让他自己想办法解决,也想借此让他长长记性。期末考试后,因班里同学揭发,老师把同学请到了黑板上,他倒畅快,一一列数了自己的“罪行”,下午就将两本书(语文和历史)还给了儿子,儿子接过书的一刹那对那位同学说了句“谢谢”。也许是儿子的包容感动了他,后来他们成了打羽毛球的朋友。由此我感到,那位同学之所以拿儿子的书,说不定就是想引起喜欢打羽毛球的儿子注意呢……“丢失的三本书,老师自己掏腰包,把钱拿出来,不用你们几个人赔”我并不赞同老师赔钱的举动,在这个经济社会,哪个孩子也不缺这三块五块钱,重要的是随书而去的是一种班级集体荣誉感和路不拾遗的美德。自古就有“小时偷针,长大偷金”的教训,切不可为了这区区十几元钱丢失了孩子们的美德(从留言中得知书已完璧归赵,这本在我的意料之中)。
“都以为自己是六年级了,是学校里的老大,班级里的老大了?都认为自己很了不起,谁也不服气谁。同学们之间好像时刻充满着一股浓浓的火药味,只要有一点火星,立马就变成了“炸弹”。于是,打架的、斗嘴的,时有发生。”这种混乱的氛围也曾出现在儿子初四毕业前夕,那段时间班主任频繁召开家长会,一再强调学生的安全问题,后来才知道,临近毕业,一些学不会的同学彻底放纵自己,看小说、玩手机的都算好的,有的同学看谁不顺眼就会伙同外校同学甚至社会青年“收拾”谁——打群架,而且还时常选择在偏僻的角落,别说老师没心顾及这许多,就是有精力也鞭长莫及呀,此时家长应密切配合老师,在孩子的安全问题上花费些时间和精力。
面对即将毕业的六年级孩子,说不定孩子们也是想用“频发事端”来引起学校和老师的关注呢,有时错误、弯路也是描绘人生的颜料。大道理、校规、制度这些对他们而言早已烂熟于心,说教只会让您更被动,建议老师采用攻心战术,冷静对待,一旦老师不关注了、班长不打小报告了,他们的折腾也就不那么起劲了。有人把青春期称为“仇亲期”,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的必经之路,也许六二班的孩子青春期来的早了些,对待他们的躁动和不安分,老师不妨在包容的同时冷静对待,别把他们当成故意而为之,权当是他们要体现那不成熟的“自我意识”。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不是灌输,而是激活、唤醒、维护和发展:激活孩子的想象力,唤醒孩子的创造力,维护孩子的天性,发展孩子的智能。恢复平静后,我相信六二班在老师的关爱和引导下还是个团结向上、和谐友爱的大家庭。六二班的孩子们,阿姨相信你们个个都是好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