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
假期中,我仔细阅读了马志国的《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一书,打开这本书,你会发现,书中的每个心灵故事,都那么似曾相识又那么不可思议。为什么越是关键时刻越是把课讲砸了?为什么好教师却教不好自己的孩子?为什么越是成绩显著越是评优反而落选?为什么年富力强的教师却突然病倒了?…… 诸如此类,都是为什么?就因为教师也是人,教师的心灵也会有误区与迷途。
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给教师带来的职业压力更大。因此我们更应该想办法调节好身体、心理,以便更好的做好工作,适应社会,生存下去。
首先要学会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教师也是人,既然是人就不可能“完美,全能”。我们可以通过继续学习不断地填补自身的知识文化、道德品质素养,以适合社会发展,满足学生各种各样的需求;多换位思考问题,虚心请教,不耻下问,有错就改,与同学、同事共同学习进步。
其次,我们教师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培养幽默的生活方式。教师面临着升学的压力,社会的舆论以及自身的家庭、生活,必须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改善不良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在工作中乐于奉献,爱岗爱学生,学生气我,我不气,以平等,和平的心态对待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生活上,注意身体,合理饮食,合理安排时间,张弛有度,建立良好社会人际关系;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缓解工作压力,克服职业倦怠,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
最后,保持身体、身心健康。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了,才能更好的工作。在课余时间,多做些有氧运动,进行适宜的体育锻炼,学会放松自己,体会过程中的快乐。生活上饮食合理,做好身体的能量补充,以饱满的精神状态面对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乐观积极的心态,健康的身体,才能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才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化作用,真正作到为人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