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创)泳事难忘(散文)作文

发布时间: 2017-10-23 10:49:59 作者: rapoo

 我们那几茬的农村男孩子,很少有不会游泳的。我,应该是不多的特例之一吧?

我们那时把游泳叫“划水”。夏日的中午和傍晚时分,村里的男孩子们常常成群结队地到村东头偏北处的一口大塘里洗澡。那口塘是我们村子附近最大的一口塘,水面大约有十多亩吧,靠近西边塘埂的最深处应该有两三米深,是我们那个小村子百十亩良田的主要灌溉水源,村里人都叫它“大水库”。

来到“大水库”边,一群七八十来岁的孩子三两下就把身上的短裤、背心(有的连背心也没穿)脱得精光,并排站在塘埂中间一个青草被人们踏得稀少的较为宽阔的空地上,用一种类似于游泳运动员入池的优美身姿纵身入水——只是有些调皮孩子的入水动作比游泳运动员的更为夸张。大家往水里跳时,有时是几乎同时跳下去,看上去场面颇壮观;有时则排着队,次第跳入,仿佛一个执行特殊任务的小分队的出征,紧张而有条不紊。

入水后的第一个项目一般是“扎猛子”。每入水一个,便不见一个;一个猛子扎下去,看谁憋着气在水底下沉的时间长。往往“扑通扑通”一阵之后,仿佛一群入水的鸭子,瞬间全不见了踪影,整个水面陷入一片沉寂。过了一会儿,大约有大半支烟的功夫,便会有一小片原本平静的水面上突然“哗”地向上卷起一股大浪,刚看到一颗黑黑的小脑袋 ,下面的整个身子便如鲤鱼跳龙门般高高跃起,带起一串长长的水花……跃起的那人往下落时,一边“呼哧呼哧”的大口喘着气,一边使劲用两只手抹着从头发上不断淋下眯得两眼睁不开的水珠,两只脚还不忘一左一右地交替踩着水,使自己的身子在一种动态的平衡中漂浮于水面……紧接着,“哗哗”的水浪声四起,一股股大浪卷着一颗颗黑脑袋和那脑袋下的“大鲤鱼”冲天而上,带起一串串长长的水珠,然后又“扑通通”地次第落入水中。往往是一个未完,另一个又跃起;一个尚未落下,另一处又浪花卷起,冲天而跃,令人应接不暇,看得眼花缭乱,整个场面蔚为壮观……

这个“扎猛子”的项目应该算是整场水上运动的一节小热身,相当于一部交响乐前面的一段激越的前奏;或是一台精彩的大戏开场时,锣鼓家什先“咚咚锵锵”热热闹闹地敲打一阵,跑龙套的一队黑脸花脸的步卒先串上场赶着台步“哇哇呀呀”地先那么吼上一阵子。下面,这场戏的大幕正式拉开,大家开始“划水”了:一般是先来上一阵接近蛙泳姿势的中规中矩的双臂前划,两只手很舒展地划着前面的水波,双腿则配合地紧随着向两边的侧后方伸弹,整个身子便十分协调地向前游动……这样游一会儿,觉得有些累了,便开始仰着身子,面孔朝天,两条腿慢慢地轻盈地在水下弹着,两只手臂则略往后背,轻轻地摆动,主要是控制方向,同时兼顾配合腿的动作,这便是“仰泳”了,我们村的孩子都叫它“仰蛙蛙”。
  这样的“仰蛙蛙”相当于场中的稍事歇息。待体力逐渐恢复,大家便开始花样百出的自选项目了:有一会儿往左侧、一会儿往右侧的自由泳;有类似于今天游泳馆里的“蝶泳”那样,两条腿和两只手臂夸张地做着大开大合的动作,故意引人注目地往前游的;有三两个在一块儿,往同一个方向比赛游泳速度或一口气游的距离的;也有游着游着,忽然出其不意地扎入水中,在水底下骚扰袭击别人的;或者好半天没有动静,正让人担心是不是被水底下的什么东西扯住了,却忽地从远处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卷起一股高高的浪花,而那浪花下面,正是我们担心并期盼早点冒出的那张熟悉的面孔。更令人惊喜的是,跃出的那人的手中,居然还炫耀似地高高举起一条正挣扎着摇头摆尾的大鱼,让我们吁出一口长气的同时也都眉开眼笑起来……

印象中,冯家老二和三哥的水性在我们那群孩子中间最好。他们俩常常在一起,虽然嘴里都不说,但显然相互之间都不服气,于是便抿着嘴比赛游泳。也不需要裁判,比赛的人很都遵守规则:或比游的速度,或比游的距离,或比仰在一处不动的时间,或比游泳姿势的优美,或比一个猛子下去谁扎的时间长,或比谁能一个猛子在水底抓出鱼来…… 能抓出鱼了,又比谁抓的鱼大。最后在其他方面,他们平时互有胜负、难分伯仲;而在抓鱼这方面,冯家老二则常常胜出,包括三哥在内的其他所有人最后都甘拜下风了,并且大家一起奉送给他一个绰号儿——“鱼鹰”。

冯家老二和三哥他们抓的那些鱼,一般都不拿回家,而是由一个家住得近点的、大人午睡或外出干活没回的小子回家偷拿出一只小破锅、一只小锅铲和一盒火柴,另用一个小瓶子装点盐和猪油(那时还没有“调料”这个概念)一块儿拿来。然后,把抓来的鱼用随身带的削铅笔的小刀草草地去鳞、抠腮、开肠破肚,然后洗一洗,找几块大土坷拉或碎砖头,在塘埂一处较为开阔的半坡支起一个简易的小灶,架上锅,倒上油;再捡来一小堆干树枝,点着几枝塞入灶中,这便开始烹制我们的美味了。 一般是由一个经常在家中做饭的大一点的孩子(三哥或冯家老大)掌勺(铲),煎个半熟,再加点水熬一熬,便由抓鱼的和掌勺的共同提出分配方案,然后用锅铲在锅里将做好的鱼截成一块块,按分配方案依次分下去。因为多数孩子嘴馋,掌勺的往往架不住一声又一声的催促,就简化了烹制的工序,缩短了烹制的时间,让负责烧火的把柴多填点,火架大点。可是这样一来,常常会出现外边烧焦煎糊了而鱼肚里还藏有血丝的情形。但那时大家都不管了,分到手里不管怎样,烫也顾不上,一边用嘴吹着气,一边用两只手来回倒腾着,争取早点把那美味的鱼块塞入口中……嘴里被烫得咝咝地抽着冷气,喷着满口的鱼腥味儿,粘着糊末子的手急匆匆地去擦那脸上流下来的汗,弄得成了戏台上的大花脸,不觉相视一觑之后,忍不住一起哈哈大笑起来。

可是,在我们村里这群经常出没于“大水库”水里水外的男孩子中间,却有一个人一直不会“划水”,那就是我。要说我笨,可能多少有一点,因为我已经记不清和我一茬的大伯家的三哥、四哥、老五和冯家三兄弟是怎么学会“划水的”了,只依稀记得比我小三岁的老五和冯家老三揪着塘埂边上一棵拴牛的老树泡在水里露出一小半的树根,先练习“打嘭嘭”——俯着身子,昂起头,两条腿使劲不停地在水里上下弹动,以形成持续的浮力,支撑住身体不往水下沉。这样扑腾一阵之后,他们的哥哥便拉着他们的一只手到浅点的地方试游,然后慢慢往深处游。关键时候,拉他们的哥哥猛一松手,免不了让他们呛几口水,但经过几次这样的有惊无险之后,他们便正式而骄傲地加入了大孩子们“划水”的行列。而那几个大的,在我的印象中,仿佛他们生下来就会“划水”一样。

我也曾像老五和冯家老三那样揪着树根“打嘭嘭”,好像找到点儿感觉了,可是一往水里游还是害怕,呛着水了赶紧踩着水底往塘埂边跑——当然想跑也跑不了,其实是连游带走。如果感觉水深了踩不着底,就赶紧喊“救命”,三哥和冯家老二他们便一把将我推到浅水区,然后有点嘲弄般地指着我哈哈大笑。

但是,我没有学会“划水”的根本原因,可能还不是因为我笨,而是因为我是家中的独子。那几年,不时地会有附近什么地方的孩子在塘里洗澡被淹死的传闻传到村里来,而且据说淹死的中间还有会水的。其他的传闻是否确实,人们可能没有十足的把握,但后村一个比我大四、五岁的男孩子淹死则是确凿无疑的;因为那孩子淹死后从水里捞起时,我们村里有不少大人和孩子(好像包括三哥和冯家老二)都赶过去亲眼看到了——被灌满了水的鼓鼓的肚皮,呛进了泥沙的嘴巴,在水里憋得乌青的脸——冯家老二那绘声绘色的描述让我一连做了几晚的恶梦。更令人害怕的是,人们都说淹死的孩子是被水里的“水鬼”抓走的。水里确有“水鬼”吗?那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在人们的描述中,那应该是确实有的,是一种浑身长满了乌黄色绒毛、外形酷似玩杂耍的小猴的神秘的小动物一类的东西,是种种传说中的鬼怪的一种。我不知道我的父母是否相信,反正他们自那之后坚决禁止我跟着三哥和冯家老二他们去洗澡了,尤其是中午大人们都午睡的时间。只是偶尔有黄昏时节,父亲干完活,带着一身的疲惫和汗渍,肩上搭条毛巾去“大水库”洗澡时,才会允许我跟他一起去洗;如果村里其他孩子也在那儿洗,他就把我们隔开一段距离,让我在塘埂边的浅水区扑腾着戏耍一会儿,决不让我随他们到深水区游。于是,我在水里的技艺便一直停留在揪住树根“打嘭嘭”的水平上了。后来,我便自己也打消了去深水区练习“划水”的想法,也不怪父母在这方面对我严格的管束。因为,我听说后村淹死的那个孩子,也是家中的独子。他的父亲是本村小学一位有名的民办教师,平时讲课生动幽默,他教的每个班学生都非常喜欢听他的课。生活中,他也是常常妙语连珠,走到哪里都给人们带去欢乐和笑声。但是,自从他的儿子淹死之后,无论在哪个场合,他的口中再也吐不出半句有趣的妙语了,整个人彻底变成了一个蔫巴巴的闷葫芦。

所以,我非常理解父母的担心和自己不同于人的命运,渐渐远离了水,远离了那个充满童年笑声的“大水库”,远离了村里大多数男孩子的童年。

后来,我长大了,出去上学,回来工作,又娶妻生子。儿子五岁时,又从乡村的学校进了城里的机关工作。慢慢地,我的儿子也长大了,他没有我那样充满乐趣而又令人担心的童年。但是,由于家里的经济状况一直不宽裕,甚至一度很窘迫,所以,在儿子的同龄孩子纷纷于暑假进各种游泳班、游泳中心接受专业游泳培训的时候,我们却由于舍不得钱,加上工作上的压力、生活中的烦恼,也没有心思陪儿子去学游泳(我小的时候,家里当然更穷,父母也都整天劳碌于生计,因此大概也没有心思亲自或请别人教我学“划水”),使儿子又成了现在城里少有的没有受过专业游泳培训的不会水的男孩——甚至有许多女孩子也去学会了的。转眼间儿子已经十五岁,上高一了。我们这一对父子,年龄相差二十多岁,一个生在农村,一个长在城市,却都成了男子汉中少有的“旱鸭子”。只是,不会游泳的我,倒常常会在不经意间,回想起这些童年时代与游泳有关的故事来。

下午刚坐在电脑前写这篇博文,妻忽然叫我,让我看她手机微信中朋友转的一段刚出生不久的外国孩子练习游泳的视频。视频中,有一组大概只有几个月的婴儿,在妈妈的抚弄下,瞪着一双新奇的大眼睛,带着一股淘气的神情,像水里的鱼儿和蛙那样轻柔地划动着他们那胖乎乎的小腿和手胳膊,简直一上来就是一副专业游泳的架式。旁边的母亲们并没有显出有什么紧张,微笑着边跟着游边用手轻轻地拈着他们的一只手,甚至只是一根手指头。视频下面有一段文字说明,大意是说,孩子一出生就有了游泳的天分,越早让他们在水中游动,他们越容易很快学会游泳——尤其是在他们还没有学会走路之前。我俩看了,都颇为感叹,不约而同地后悔没有在儿子小时候让他早点学游泳。

我说:“早晨我在酝酿写一篇回忆自己童年时有关游泳的故事的文章,就想着今年暑假一定要带他去学游泳。”

妻说:“是啊,今年再没有钱,再没有时间,就是暑假一个补习班不上,也要陪他去游泳馆,让他学会游泳。”

的确,生活中有许多很好的机会,由于贫困、郁闷、忙碌、无知或缺乏见识等种种或真或伪的原因,我们都白白地错过去了;以后,真的应该尽量不要再错过了。

读书人网 >六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