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我和我的第一届毕业生关于教育的谈话作

发布时间: 2017-10-25 11:45:04 作者: rapoo

我和我的第一届毕业生关于教育的谈话



在多次或发短信或发私信声称很想见面一叙之后,这小子终于下定决心从这座城市的最南边来到最北边,看我。



我们俩聊了一个多小时后,我打电话给他师娘:“明飞在我这儿,晚上一起吃饭吧。”



电话那头的媳妇一愣:“明飞?明飞是你的第一届学生吧?”



我知道,她根本没对上号,尽管我们俩常常谈起学生来,我的,她的,然后一起体味做老师的幸福。毕竟,十来年了。呶,我见到这个小伙子时,淡定地说“嗯,没咋变,你啊,还是那样儿。”小伙子呢,拍拍肚子:“咋没变?你教我的时候我六十斤,现在一百七十斤了。”



但是,我眼里的他还是那个样儿,甚至是那副拖着鼻涕没心没肺的模样。



一家人,高高兴兴去吃饭。



媳妇还在努力地回忆“明飞”是记忆中的哪个。



我给她提示:“就是写作文,把星期天写成星斯天,把张云龙写成张云尤的那个。”



她努力回想。



明飞同学则脸不红心不跳,笑眯眯地给我们倒茶。



我们谈了很多,除了私人的话题,当然也谈了教育的问题。他是来看我的,也是冲着加斯顿小学而来。其实,从知道我辞职之后,我的这个大弟子就很好奇,是什么事儿值得我做出这样的决定?



参观了一圈,明飞说:“我如果有儿子,肯定送你这儿。”



评价不低。



那么,从自己的成长经历中,他关于教育有什么样的感悟呢?



这时候,媳妇终于从另一个关键词“浙大”中恍然大悟:“哦,原来是你!那么,经历了高考之后,又从浙大毕业,你最想说什么?”



他侃侃而谈。



“我回过头来看,咱们中国的教育有这么一点令我们很纠结的地方。那就是每个阶段的好学生的标准很不同。小学,要求听话。中学,必须刻苦。大学呢,又要有个性、有想法。进入社会,善于为人处世、处理各种关系的人则更容易成功。”



怕就怕“听话”成了影响孩子一生的桎梏啊……



“我对报课外班这一点也很有体会。小学和初中,我是在郑州上的,高中是在天津,大学是在杭州。我发现,越往上走,我的同学中曾报过各种课外班尤其是补习班的就越少,我甚至可以大胆地判断,进入一流大学的学生报补习班的比例一定比一般高校中的相应比例低得多。就像我本人,小学就是玩着过来的,我女朋友是黑龙江的,她压根儿就是在农场长大的,天天满山跑。”



我频频点头,满心都是对这小子的羡慕。



在教他们的时候,我就曾经说过:“你们不必对今天的我如何崇拜,因为将来的你们必定都比我强,我衷心地祝愿你们都更加优秀也更加幸福。”



其实这是我对我的每一届、每一个学生都要说的话。



实际上,这是必然的结果。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撵旧人嘛。就拿眼前的小伙子来说,他不仅仅上了浙大,更是把大学四年过得有声有色——学业有成不说,还参加了不少社团;和朋友搞了个小公司,做明信片设计等,每年也有几十万的进项,毕业时留给了学弟学妹,约定盈利用于公益;骑着自行车游遍了好山好水,玩摄影,也交好朋友……毕业一年,他也曾每周工作七天,每天工作十二个小时,为自己踏入社会赢得第一桶金。现在,他则回到郑州来,挽起袖子,踌躇满志地投入到创业之中。



谁能想到,小学时的他是错别字大王?上初中时,看上去也很平常?即使进入高中的第一年,他在全班的排名还是倒着数?



“大家都说男孩儿有后劲。我的体会呢,是上小学的时候,虽然我的成绩不算很好,但是我挺会玩的,像航模,就做得很棒。在初中,住校了,因为离开了妈妈的督促,就不太自觉,放松了,成绩也下来了。后来到高中去,最难忘的是一位德育主任,对我们的要求很严,让我意识到只能靠自己了,必须努力了,所以才撵了上去。”



对,他的小学,我教了后三年。我庆幸的是从他的一篇暑期日记《亚武山之行》开始,狠狠地表扬了他一番,让他对写作充满了信心。虽然成绩的确不算拔尖,但是他总是乐呵呵的样子,人缘也蛮好。这大概是后劲儿的来源之一吧?



而进入初中之后的懈怠,也值得我们反思。如果孩子习惯了总是被管着才知道学习,那么一旦失去了外力的约束,很容易无所适从,处于青春期,自然会贪玩起来。父母,老师,都不可能跟着孩子一辈子,懂得张弛有度,懂得适当放手,懂得激发孩子内心的动力,才是上策。对了,不是有个广告语是“我自己的抵抗力”吗?孩子需要的,确实是“自己的学习力”。



夜已深。



分手时,我说:“下午那会儿,我还担心我这儿太偏僻,你摸不过来。”他大笑:“如果是那样,不就是你教育的失败?”



说得没错。



要是我们培养的孩子只会考试,而不会生活,甚至不会生存,那才是最大的失败。



读书人网 >五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