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一窗书影对秋声作文

发布时间: 2017-10-26 11:16:23 作者: rapoo

一窗书影对秋声

题目是从张宗子的散文集《一池疏影落寒花》化来的。喜欢这个诗意的书名,也喜欢这种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境界。旅美作家张宗子的这本随笔集虽然闲话古今、评骘中外,但说的还是读书一事。

我想说说这个秋天,说说书事,化用这个颇具诗意和美感的书名作标题也不为唐突。

苏轼《和蔡景繁海州石室》一诗里有这样的句子:“芙蓉仙人旧游处,苍藤翠壁初无路。戏将桃核裹红泥,石间散掷如风雨。坐令空山出锦绣,倚天照海花无数。”此诗较长,姑且引到这里。

之所以摘引这首诗有两个原因。

其一,是因为这首诗中有句话“倚天照海花无数”,以前在曾国藩的联语中见过,在幕僚们纷纷劝说盛极一时的曾国藩黄袍加身的时候,他写了一副对联以明志: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一直以为是曾的原创,今天读到苏轼的这首诗,才知道联语所来有自。

其二,苏轼这首诗说的是宋诗人石曼卿做海州通判时,山岭高峻,人路不通,植树不易。有一天石曼卿忽发奇想,叫人将黄泥巴裹着桃核成为泥蛋,一个个往山岭上扔。一两年间,竟然花发满山,烂若锦绣,最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事之美,全在无心有意之间。读书一道,亦如此清美隽永之故事,初始往往不知前路,这时候则须有以泥裹桃核为蛋的一份游戏之心,不必偏执于事功,而是需要不计结果,就像抛泥蛋一样,直抛掷上去便是,你只需拿起书来读便是了,也不必苦思枯等,待其自然生发,或一二岁,或十数载,则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打住,且入正题。

这个秋天,先是秋雨霏霏,连日不绝;再是雾霾弥空,天地混沌,很难有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的明洁与清爽了,再加上琐务缠身,为了一项不明的目标做着种种努力,亦没了驾言出游的兴致。哪畔风日好,且向书里寻!

聚书日多,观书日繁。虽然不能像钱钟书那般,面对美国国会图书馆的万卷图书发出“天下竟然有如此多不用读的书”的狂放之言,但也逐渐地明白有些书的确可以不用再看。在教育类书籍之外,我想在当代文学中大致读完所有的茅盾文学奖作品,再返回古典。入秋月来,看过的书有两部茅奖作品,贾平凹的《秦腔》,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还读了周国平的《岁月与性情》,余秋雨的《从北大到台大:中华文化的四十七堂课》,且容我随意道来。不知连日辍笔,浸润书乡,尚能凌云健笔意纵横否?

在《秦腔》的后记里,贾平凹写道:“树一块碑子,并不是在修一座祠堂,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渴望强大,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需要活得儒雅,我以清风街的故事为碑了,行将过去的棣花街,故乡啊,从此失去记忆。”显然,以故乡棣花街为背景的《秦腔》是贾平凹对即将失去的乡土中国、炊烟牧歌深情回眸的一曲挽歌。作品以细密厚实而又本色当行的语言展示了清风街在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传统农村格局的深刻变化,秦腔,是一条贯串全书的线索,也是一种象征。秦腔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艺术形式在经济日益昌隆的当代社会逐渐走向衰亡的现实,也是传统农业社会日益土崩瓦解的一种隐喻。在更大的层面上,作者思考的是,当前农民的生存环境和他们真实的心灵世界。

《秦腔》中的清风街,也是当前中国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当第一代进城的贾平凹们再回到故乡时,他会发现梦中的故乡不仅在形式上已经消亡,实际上在文化形态、感情形态上,它也即将消亡。我曾在一篇文章里表达过类似的观点,故乡随着我们的童年一起消亡了,我们每一个人,无论如何都无法返回曾经的故乡,就像我们无法回到童年一样。那么,为记忆中的故乡留下影印,对作家而言是一种本分,也是对一去不返的过往的一种祭奠吧。曾经和土地有着亲密接触的人,如我,读《秦腔》,应该有更深刻的感触吧。

贾平凹的笔锋是老到醇厚的,犹如秦腔一般。读《秦腔》的感觉不会给人带来多少喜感,就如听秦腔,粗犷豪放中难掩悲壮与苍凉,如果想放慢节奏,在舒缓的调子中来品味,那就打开书,悲凉慢板“听”《秦腔》吧。

有人这样形容读周国平的书,说合上书看月亮,顺着他的提示,自己去想,想自己的生活,并最终得到某种思考,觉得很美。

《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是周国平行年60之际为自己写的自传,长江文艺出版社初版于2004年,我读的是201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本。1998年,我大学二年级,开始关注周国平,那时候他只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后来又出版《各自的朝圣路》、《安静》我都买来读。喜欢他那种安静的境界和睿智的哲思,对人生价值的反思和对生命质量的“内圣”追求构成周国平哲理散文的主题。我曾把周国平的散文推荐给很多届的学生去读,但真正能读进去的不多。这让我更坚定了一个想法,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而言,并不是所有的经典都是必读的好书,正如我多次读《红楼梦》,每一次都有不同感受一样。

阅读传记类作品,我时时怀着警惕,尤其是为活着的人作的传,大多总摆脱不了“贴金”的嫌疑,能把传主儿时的顽劣美化成天才人物的某种征兆来写,自传类的作品更是如此。在《岁月与性情》的自序《我判决自己诚实》中,周国平表达了自己对自传的写作态度,目的还是为了正告读者他竭力避免了为自己“贴金”的想法和做法。作为一个出身平民,没有赫赫家世可以炫耀,上数数代也没有个阔祖宗的周国平的传记中当然没有多少看点可写,但是既然定位为心灵自传,读者当从心灵史上观,从此角度,包括书中大篇幅对郭沫若之子郭世英交谊的叙说,都有了心性引领的意义。没有故事可言,但是这本书可以告诉我们,一个普通人通过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读书,却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发生巨变,也能够日益抵达自己想要的生活图景,并可以影响广大的人群——这也是由“内圣”到“外王”的一种现代呈现吧。《岁月与性情》告诉我们,真正让人高贵的,不是血统,而是灵魂的伟岸、精神的丰富与生命的良善!

读书人网 >中考话题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