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形散神聚——围绕中心自如地抒写
【写作导引】
碧野先生有一篇著名的散文《天山景物记》,文中描写的天山景物如孔雀开屏,艳丽迷人,他分别用了四个小标题来呈现天山——“雪峰溪流森林”、“迷人的夏季牧场”、“野马蘑菇圈旱獭雪莲”、“天然湖与果子沟”。从这些小标题我们已经可以看出天山景物的丰富多彩,这么多的景物放在一起,却没有产生混乱的感觉,这是为什么呢? 翻开他的另一篇文章《<天山景物记>是怎样写出来的》,就知道答案了。原来作者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到新疆体验生活,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里,足迹遍布天山南北。作者用他的眼睛作摄像机,用心录下了天山美丽的风物,回来以后一气呵成,写成了这篇优美的散文。从这里我们看到一篇散文往往来自生活中的细碎片段,集腋成裘,材料分散是难免的,但这些分散的材料却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主题: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由衷热爱。有了这个主题,每一样景物都散发出迷人的魅力,交相辉映,从各个角度把文章照耀得光彩夺目。这样的写法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形散神聚”。
【高分秘笈】
“形散神聚”是散文写作的基本笔法。所谓“形散”,一方面是指题材的海阔天空,不受限制,另一方面也是指下笔自由奔放,任意挥洒,不受拘束。所谓“神聚”是指无论形式表达怎么自由,都必须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围绕一条线索组织材料,控制思路。形散神聚,就是要求文章不但要具备鲜明而深刻的主题,还须抓住表面看来似不相关的人、事、景、物的内在联系,经过严密的构思和精巧的布局,使它们组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使之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首尾一贯、语不离宗。它不仅对这种文体的总体而言,即使就一篇散文,也可以天上地下,古往今来,不受时空限制,都可根据主题需要自由选择,融于一篇。如秦牧的《社稷坛抒情》,作者以北京中山公园的一个用五色土砌成的社稷坛为引子,展开联想的翅膀,上至远古时代,下至今日,纵横几万年。作者思路极为开阔,遥接万代,跨越了中国的整个历史,真是汪洋恣肆,漫无边际。可文章结尾写道:“我在这个土坛上低徊漫步,想起了许许多多的事情。我们未必‘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凭着思想和感情的羽翼,我们尽可去会一会古人,见一见来者。我仿佛曾经上溯历史的河流,看见了古代的诗人、农民、思想家、志士,看他们的举动,听他们的声音,然后又穿过历史的隧洞,回到阳光灿烂的现实。啊,做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的子孙是多么值得自豪的一回事!做今天的一个中国的儿女是多么值得快慰的一回事!”它使我们在松散的材料和结构中,看到了一条无形的思想线索,即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感情。这条内蕴的思想主线,把文中许多闪光的材料,有力地聚合在一起,集中地抒发了作者典型的强烈情感,从而表达了作品的主题。
一、关注生活,意义丰满。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散文的魅力在于撷取生活的万千气象,经由作者笔端开出一个小口,生发开来,从而形成“花灿映发”的效果。所以,我们要想写出好的散文,就必须先用发现的眼光去关注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头,观察生活,从中体味人和事,体味内在的情感和道理,并将这些体味形诸于笔端,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就会成为一个有心人。有的同学抱怨作文没什么内容可写,说自己的生活就是两点一线,非常单调,其实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每天都是新的。生活的意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我们用心体会后,以我们的情感和体验赋予生活的。 当我们对生活有了较为深入的体验,情感越来越丰富细腻,我们写出来的作文自然也就意义丰满了。《红楼梦》作为最优秀的古典名著,就是因为其作者曹雪芹以自己封建没落贵族的生活体验,倾注情感,“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最终成稿的。红楼梦里的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人物都并非凭空杜撰,而是来源于生活,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体现出独特的个性,不与他人相混淆。这样数百人相因相连,方构成一个意义丰满的大观园世界。
二、聚焦细节,情摄全篇。
写好散文还要注意关注细节,从点滴小事中去发现生活的大美,感悟人生的真理。“真”、“美”、“善”既是道德层面的追求,亦是作文的追求,写好作文就要追求生活中的“真”、“美”、“善”。我们读到好文章时,往往会被其真情所打动,这就是因为作者自身已感悟生活,从而进入到了“真”、“美”、“善”的精神疆域,此时再做文章,自然情透纸背,动人衷肠。 “真”、“美”、“善”固然好,却不是板着面孔以大道理呈现的,它们应该就蕴藉在日常生活之中,而且越是细微处越易见真情。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课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这篇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描写对象是自己的老父亲,文中没有出现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情,也就是写了一个儿子远行,父亲亲自去车站送儿子,并给儿子买橘子的故事。这样一个看似平淡无奇的故事何以打动无数读者的心?其魅力正是来自于被常人忽略的生活细节。
文中惨淡的家境,父亲落魄、寡言的形象以最真实的面貌呈现于读者面前,无事雕琢已然深入人心,待到描写父亲爬上月台,去买橘子,整个场面仿佛静止无声了,只剩下儿子静静地看着父亲,一股心酸禁不住就涌上心头。这时,读者的心和作者的心已经完全相融,我们完全能够理解作者多年以后再回首,心中对父亲的那份深深的怀念。
三、提炼主旨,亮明“文眼”。
“文眼”是散文精要之所在,或揭示题旨,或点明写作缘由。它就像是人的眼睛,特别传神,通过这个心灵的窗口,让我们窥见作品的感情基调。“文眼”不是生造的,它是通过作者的笔端自然流淌出来的,当一篇文章有了足够的铺垫与烘托后,丰沛的情感自然会把文字引向意义的巅峰。鲁迅先生的名篇《阿长与<山海经>》用大量的篇幅记述了长妈妈名字的由来、喜欢切切察察、逼我吃福橘、给我讲“长毛”故事、为我买《山海经》等生活片段,初看下来,觉得冗长乏味,细细品读,一个淳朴卑微的妇女形象跃然眼前,这时再读到“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句“文眼”,想想长妈妈对鲁迅的好,就会情动于中,理解了鲁迅先生深切的怀念与祝福之情。
“文眼”其实就是画龙点睛的句子,一篇好文章不仅要有骨肉均匀的内容安排,更需要传神写心的点睛之笔,有了这一“点”,文章才能脱俗入雅,自成高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