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事实说话
——八下第一单元单元总结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初步掌握新闻的基本特征,重点学习简明性特征:用简洁的文字表达鲜明的立场。以新闻为实例,体会文字的力量。
附:知识点:(1)新闻的特点:真实性、时效性、简明性
(2)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3)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情感目标:战争从大面上讲是利益的纷争,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但这些对普通人来说遥远而抽象。我们要紧扣文本,把战争的影响落实到对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的多角度的换位思考上。无论军民,无论敌友,无论老幼,无论侵略者还是反侵略,挖掘他们作为人的本真反映,感悟文字背后的激情,触动心灵。把反战主题从盲从变成心理需求,用行动做出理性的负责任的选择。
3、能力目标:把语文的文学性特征放在首位,以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应用热情,产生对文字应用的好奇和向往为核心任务。
教学方式:
(一)突破知识目标(含写作两课时)。
首先,自学完成对相关新闻的知识的搜集整理。
其次,请同学们课堂上自己删减《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标题和导语,然后分析讨论不同的表达效果(类似课后第2题)。出示三则新闻导语,请同学们概括新闻标题(中招新闻知识常见题型),然后比较自己和原标题的区别,得出结论:新闻的标题必须能够表达主要事件,即谁干什么或谁怎么样(人物、事件);导语是对标题的补充和完善,力求表现新闻的六要素;在此基础上,通过突出不同的侧重点,强调事实的某一方面,实现新闻的宣传效果,这就是新闻的简明性。
新闻记者用事实说话,却在不歪曲事实的基础上,在同一事物上敏锐的发现不同的突破口,巧妙借助文字的表达效果,三言两语传达出所需要的宣传效果,所以新闻记者被成为无冕之王!
最后,检查学习效果,请同学们就开学以来在学校发生的事情,写一篇新闻。两个班交叉评选各班的普利策奖(新闻最高奖)。
教学效果反馈:新闻写作一次通过率48%。经过修改通过率达到87%。
当然这个数字并不能说明同学们已经完全掌握了新闻笔法,真正的掌握还需要长时间的应用锻炼。
学生优秀成果展示:
一班:
1、班长上课说话,受到严惩——闫静新
2、体育老师改革整队制度——孙正晨
3、音乐老师当众承诺代表学生向校长讨说法——董佳衡
4、老师让带蚯蚓,引起同学争议——赵婉婷
5、我们搬家了——乔楚惠
6、体育老师忍牙痛上课,口令清晰洪亮——王在琦
7、八一班成立英语、数学小组——王耀磊
8、赵俊安在语文课上出风头——刘嘉玮
9、干部提出开展英语连词成段计划,遭驳回——司芳洁
10、王千一对被误伤一事作出宽容回应——王千一
11、八一班出台对抄作业行为的惩罚办法——廉明
12、八一班新决策评选“明星小组”,望创立良好班风——孙钰
13、八一班班委就抄作业事件制定新的惩罚方案——柴昱全
14、学生惊疑:新闻还有导向性——李旭婷
15、实验中学展开课间跑步活动,广大学生反响强烈——周子卓
16、我校七八年级两千余学生成功交换教学楼——赵俊安
17、初三年级向楼下扔垃圾,为我班值日生频添困扰——薄欣宇
18、李旭婷同学在班会课上提出英语作文建议,遭强烈反对——刘佳佑
19、跑操遭怨言,校方未回应——韩天明
20、八一班官方就学生抗议大课间跑操表示:出于愤怒,可以理解——王佳琪
21、为加分,苗鹏呼吁大家积极抄作业——古莹玉
22、钻桌大王张雪飞课堂打嗝引哄堂——张子
23、飞哥喝多了——皇甫睿杰
24、为做实验,老师要求带蚯蚓,引来同学嘘声不断——杨雅涵
25、因下雨无法跑操,同学对此倍感兴奋——刘乙霏
26、柴昱全对张子唱民歌扰民一事态度强硬——张雪飞
27、老师班委齐上阵,抄作业现象有所好转——李晓
28、我班英语听写25人不过关,将近半数,创历史新高——吴越
29、生物带蚯蚓,物理带秒表,我父表态:人人都带没必要——杨雨
30、交医保费忘带钱,反应深刻问题——陈科润
31、实验中学大规模千人跑操遭抗议——侯义夫
二班
1、刘石安无意关门引起公愤——王文远
2、李钰坤怒拳碎黑板——武渝川
3、李钰坤怒砸黑板——职嘉汐
4、薛琛怒打薛力涵——韩汶妤
5、实验中学换校长,新校长发动革新——朱元坤
6、刘石安锁大门,我们被困其中——毛璐瑶
7、肇事者回应男生被关厕所:我也不知道咋回事——薛琛
8、八二班学生集体观看《美丽人生》,受益匪浅——杨华
9、李钰坤课间怒击后黑板——王玮豪
10、八二班近十位同学
11、部分男生就被关在楼梯间一事作出表示——肖睿卓
12、仨小伙被误锁入防火门——李政阳
13、李钰坤同学为发泄导致黑板“受伤”——王沂凡
14、对“换楼”事件,多数同学不太满意——侯林恺
15、李钰坤怒砸黑板——张思远
16、李钰坤一拳碎玻璃——平一帆
17、李钰坤打破黑板,只因愤怒——周灿
18、校方禁止学生将自行车停放学校车棚内——闫安
19、体育老师声明:全体学生禁带活动器械——崔家玮
20、李钰坤愤怒一拳,可怜黑板破万疮——邓若瑜
21、李钰坤因生气打破后黑板——张欣
22、我们体育课上被老师严惩——刘天毅
23、八二班就李钰坤同学打破黑板一事表示同情,老班声称应再打破一块——薛宁
普利策金奖:王千一(1班) 朱元(2班)
银奖:王佳琪(1班) 王文远(2班) 王玮豪(2班)
教学反思:一班学生思路宽,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利于唤起学生对学校生活的向往,丰富学习生活;二班新闻焦点集中,有助于启发同学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总体上,这些新闻事件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老师全方位的认识同学们,展示学生的心理需要,也唤起了同学们对生活的热情,如果能够让同学们长期坚持这种写作方式,对同学们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迅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有些新闻标题题目引人,但导语和主体部分却让人很失望。这反映出同学们动脑与动手能力方面的差距,不能准确明白的把自己的思想准确及时的反馈出来,需要在实际动手能力方面加强训练。
(二)情感目标的突破
教学难点:对情感目标的挖掘很容易走入脱离语文,研究战争,谴责邪恶,呼吁和平,宣扬爱国主义热情的误区。这样的课堂表面上呈现一种热烈声讨、热情洋溢、热血沸腾的高度热闹,事实上我觉得像一种鼓动或误导。学生们并没有对文字本身产生兴趣,更不能从中发现问题,学习的结果高度统一其实是种思维禁锢。所以,老师一定要分清主次,努力引导学生对文字本身产生兴趣,而不是对战争产生兴趣。从而引发对战争的思考。当然这种思考绝不是短时间就可以辨识清楚的,所以,要鼓励学生求同存异,甚至悬而不决。
教学方法:单元教学法、质疑法、引导式。
除去《新闻两则》以外,不再区分讲读课和自读课,请同学们通读整个单元的内容,启发鼓励同学们对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疑问,对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批注感想。然后综合展示同学们的疑问,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研究解决。对于课本及教参上的已有内容,由学生自学解决。
问题是,学生习惯了接受,
在《亲爱的爸爸妈妈》一文中,引用了一位日本作家的话:“……南京大屠杀事实。但是,请不要忘记:我们也有广岛原子弹,也有一片沉寂”。这段话遭到了作者指责。我请同学们排除当前形势及父母态度的影响,就这段话的本身分析。同学们不得不承认,这句话的前半部分明确承认了日本政府否认的南京大屠杀的罪行,这一点是要肯定的。这句话的后半部分也很真实,两颗原子弹伤害了千千万万的普通日本民众。可是,我们为什么会对这句话这么反感,他明明说的都是实话呀?有一位同学马上说,这两句话连接起来,明显是“偷换概念”,是日本人在弱化自己的责任,转移注意力。可以肯定的说,这99%不是这位同学想出来的,大概是某位师长的认知。但这样的一个答案引起了同学们的注意,经过反复研究,对呀,问题就出现在“但是”两个字上,首先,“但是”前后构不成转折关系;其次,“但是”往往强调的是后面的内容……但,也有同学说,他的后半句其实意在表现战争中没有胜利者,普通民众都是受害者,有的同学还举出了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的一句话来证明:“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不会是强盗。”这样一来,同学们把注意力放在文字本身,好奇的从文字中发现问题,再用文本内容去解决。慢慢的,从没有问题,到问题层出不穷。同学们的注意力也集中到《蜡烛》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这两篇难度更大的文章上来,尤其是对老妇人的行为印象深刻,百思不得其解。
学生问题展示:
1、为什么在圆明园前面加的是“东方”,其他的都是具体的国家。(31页)
2、为什么“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3、为什么雨果说圆明园的珍品是“富丽堂皇的破烂”。
4、第23页19段中说:“这样,她坐在那里,静静的,一小时,也许两小时。”她为什么会在那里坐那么长时间?
5、为什么“凄风。苦雨。天昏。地暗”四个词要用句号隔开!
6、为什么在《芦花荡》的结尾,老头子要让二菱在旁边观战。
这些问题的答案是教学参考上找不到的,有的甚至和教参答案有出入。但通过讨论,同学们基本上都能从课文中找到支撑自己观点的论据。但是,不是所有的疑惑都可以解决的,文本的内涵需要时间的发酵,所以能引起思考就完成了70%的教学任务。
我想,对于战争而言,普通人很难组织或阻止一次战争,但,我们会都要承担战争的后果,我们就会慎重的考虑,现在我们该干什么!
(三)能力目标的突破
这一目标其实是上两个目标的延伸,如果没有前两者的铺垫,后者就无从谈起。可是前两个目标的实现能够唤起同学们表达的欲望,也就是写作的兴趣,但同学们又面对着另一个难题,怎么写,写什么?
我的想法是用你喜欢的,写你知道的,达到你想要的。
同学们喜欢什么?唱歌;没有切身体会,课本里有;二者糅合在一起经过酝酿,会是什么样的呢?我很期待。所以,单元小结的方式就是我请同学们借鉴一首自己喜欢的歌词的语言意境,撷取课文里那些感人的瞬间,写一首歌表达自己的心情或向往,学以致用,享受写作快乐。也许经过战争的洗礼,我们才懂得珍惜!有人用雕塑定格,有人用舞蹈描绘,有人用色彩渲染,有人用沉默抗诉,我们用歌声来呼唤……
作品出来后,我实在是分不清是是歌词还是同学们自己的创作了。同学们很得意,我也很得意,所以,我们准备整理出来结集印发到学生手中,把他们的成就感最大化,同时互相借鉴,追求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