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新课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作文

发布时间: 2017-11-02 10:37:27 作者: rapoo

“引导——自学”中指出学生“学要到位”,人人做到“五个我能”——我能读,我能做,我能说、听,我能问,我能评。明确的把“说” 列入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的范畴。教学实践也证明,在数学教学中加强“说”训练,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强学生“说”的训练。

那么,在数学课中让学生说什么呢?可以说“题意”、说“计算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说“图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抽象性;说“算理”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说“解题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说“操作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有据性;“变序叙述”、说“反思”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敢说、乐说、会说、最终达到能说呢?

一、营造氛围 使学生“敢说”

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多数学生胆子小,声音轻,怕说错,怕老师批评,怕别人笑话不敢说。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营造一个宽松、融洽的说话氛围,努力创设和谐、民主的情境,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采用鼓励赏识性的语言(“你说得很对!”“你说的越来越好了!”“你说的真清楚!”“你的想法真独特!”“你的思路真情晰,叙述得也很完整!”“你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你的想法,真棒!”------)对学生充满尊重、关心和期待,妥善保护学生“说”的积极性。从而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消除学生说话时紧张、胆怯的心理,鼓励其大胆说话,激发他们敢说并想说的愿望。

二、激发兴趣 使学生“乐说”

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体验、感受、发现、经历数学的学习过程。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的实践机会,搭建了“说”的平台。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切合学生的需求,有一定趣味性、挑战性或开放性的情景,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并且乐意发表自己的见解。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计算》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小猪的一家”的故事情节,整节课的设计都围绕着小猪的一家展开。用四只小猪要给爸爸妈妈送礼物,可是不知道送什么好,于是就派两只小猪去超市侦查为课的引入,两只小猪的争吵引出“认价签”这一教学环节,学生一下子被这个有趣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吸引住了,都非常热情地说自己怎样帮助小猪认价签,不知不觉地就把认价签这一知识点很好地掌握了;当学生发现每一个小猪都想给爸爸妈妈买一个礼物,可是钱不够,都主动参与进来帮助小猪出主意,很自然引出人民币的计算这一环节,在课堂上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帮助小猪们解决困难,说出了多种设计方案,很自然的就完成了人民币的新授;在巩固练习时,我又设计了小猪的爸爸妈妈收到礼物后非常感谢孩子们,于是就带着小猪们一起出去玩,在蛋糕店、玩具店等地方遇到了一些问题,请学生帮助解决。学生们学习积极性特别高涨,“说”的热情更高了,经常看到他们高高举起小手,生怕老师不叫自己,纷纷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并积极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整节课学生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说”得气氛非常热烈。正如布鲁纳所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只有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激发他们愿说、乐说。

三、搭建平台 使学生“会说”

从何说起?这是培养学生说的难点,教给学生说的方法是训练的重点。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给学生搭建说的平台,循序渐进的教学生会说。

1、由分到合让学生会说

小学生于言表能力有限,许多学生都有想说却不知该如何说,东一句、西一句、想一点、说一点、断断续续、重复罗嗦、前言不搭后语,缺乏条理,不能把自己想说的意思完整的表达出来。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这节课中,学生已经学过了这一单元的知识,但却不能准确说好“把谁平均分了,平均分成了几份,谁是谁的几分之一。”这句话的说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如果理解还不能说或说错,那就是没有正确的说话思路,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适当的给于启发,让学生一步一步地完整的表达出来。所以就应引导学生先说“把谁平均分了”再说“平均分成了几份”然后说“谁是谁的几分之一”,最后再把这句话连起来说。这样,就降低了说的难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的让学生一步一步地完整地表达了出来。

2、联系生活让学生会说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逻辑性很强,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都很难说出他的算理算法,但不管如何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只要在教学时注意把其形象化、直观化,学生就能比较容易对算理算法进行描述。如有这样一道应用题:“小红做了10朵纸花,送给同学们8朵,还剩下多少朵?”这道题是减法应用题,如果要一年级的学生解答,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解答出来,但如果让学生说出为什么用减法解答,就很少有人能说出来了。这时,如果我们从实际的生活出发,具体地给出这道题的实际意思:小红做10朵纸花,送给同学们8朵,“送走了,就减少了”,再根据减法的意义,就可以很容易让学生明白:“要求剩下的,就要从总数10朵里面,减去送给同学们的8朵”,这样就能比较容易地说出这道应用题的算理。因为本来他们就知道算理,只不过不会用数学语言说出来罢了。由此可见,数学知识如果能从实际生活出发,就能让学生借助生活经历来理解数学知识,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及思路,从而有效地促进“说”的能力,同时也给学生带来学习的乐趣。

3、借助操作让学生会说

中低年级的学生,要求他们用数学语言完整地说出自己的观点的确有些困难。因此,让学生多种感官并用,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帮助他们用语言表达操作过程和数学观点,就容易多了。例如:《轴对称图形》这节课中,如果让学生说说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学生大都不会说,但如果我们通过让学生动手剪一剪对称图形,把对称图形动手折一折观察观察它的特征,并找找他的对称轴,再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轴对称图形,我想很多学生都能说出:“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边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图形。”

4、合作交流让学生会说

合作交流是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方式。通过合作交流,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别人说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同学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同学阐述自己观点的机会。学生为了表达自己和本组的意见,就会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而班级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可在合作交流的带动下,逐步学会说自己的见解,从而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四、持之以恒 使学生“能说”

不管什么事情,只有持之以恒,坚持到底,才能取得成效,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也是一样。要坚持在每一节数学课的教学中,都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或关键点设计教程,让学生有话可说,人人“能说”。

总之,培养学生“说”的能力非一日之功,我们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的为学生开辟“说”的时空,搭建“说”的平台,采用多种途径,持之以恒的培养学生“说” 的能力,最终使学生达到敢说、乐说、会说、能说。



读书人网 >三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