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己成为孩子和家长的救世主
今天读了飘儿妈妈发的帖子《谁来救救我们的孩子?谁来救救我们家长?》,对其中很多观点不敢苟同。应试教育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在改变不了的情况下只有努力去适应,可这个努力并非是给自己和孩子戴上紧箍咒,与其每天靠念经度日,不如让自己成为孩子和家长的救世主——让孩子轻松快乐成长,因为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成长远比成绩更重要。
“我们的考试接二连三,刚刚开学就迎来了月考,月考刚考完就迎来了期中考试,期中考试刚刚过去,下一次月考期末考又要来了。”我们常听到“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学生的命根”的说法,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虽说单纯追求升学率的教学理念不可取,可面对社会的评价、家长的渴盼,学校也只有通过考试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老师最初的初衷只不过是想通过考试让学生进行查漏补缺,没想到被歪嘴和尚念错了经——排名带来的压力就可想而知了。其实考试给孩子带来的压力是多方面的,社会的、学校的、朋友的、家长的、自身的……在众多压力类型中当属家长带来的压力最大,横向攀比者有之,纵向攀比者有之,更有甚者视分数和名次为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只许进步,不需落后,孩子如果生活在这种以分数论英雄的压抑氛围中,哪有什么快乐可言?!所以我建议家长要以平淡的心态看待孩子的成绩和排名——只要努力了就值得受尊敬!爱迪生只有一个、比尔盖茨只有一个、华罗庚只有一个……既然我们的孩子成不了年级、班级的第一,就让他成为世界的唯一好了——做最好的自己!
“我们的作业堆积如山,每周写完各科老师的作业,可支配的自由时间所剩无几……虽然孩子比以前任何时候学习都要自觉努力,然而我们的成绩却一直在10-20名徘徊,让我也不得不把辅导班当做信仰,当作最后一根稻草。”前段时间与过江龙妈妈聊天时,她也为儿子每晚的夜战而焦虑,可她担心的不是儿子作业太多,而是担心因此磨掉了儿子求知的兴趣和欲望。儿子初中前三年的作业基本上都在晚上八点左右完成,预习、复习、课外阅读,最迟九点半休息,即便是升入初四后,儿子每晚也坚持十点半以前结束战斗。儿子每晚用在做课外题的时间远远多于写作业的时间,用儿子的话说“有时利用20分钟、半小时解决一道数学、物理题的感觉真是爽极了,每晚看时间充足就想着找道数理化方面的难题挑战一下,调剂一下自己……”虽然儿子在英语、新东方等辅导班上受益匪浅,但我更看重孩子特长方面的发展,儿子班里成绩排在前面的同学大都有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联欢晚会、才艺表演,很多时候看似与学习不着边际的特长也是转换思路、释放压力的有效载体呢。学习成绩并不一定与学习时间成正比,关键在于有效学习时间。
“如果考不上大学,你怎么跟有钱人家的二代拼,你怎么跟机关领导干部的二代拼,你根本拼不过。你唯一能拼的,就是你如果考进大学,你可能还有希望。”前段时间,网上盛传“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官)二代吗?”为什么要与他们拼呢?我们这些不是富(官)二代的不也正常生活着吗?其实幸福的指数并不在于官位的高低和财富的多少。有人曾形象地将“生活”进行分割:5%是幸福,5%是痛苦,其余90%是平淡,人生往往是那5%的幸福吸引着我们一路追逐,而一个聪明的人则善于将那90%的平淡向幸福靠拢。如果你认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是句套话,那未必考大学就是通向罗马的唯一途径,千余人的单位里就有几十个研究生至今还从事倒班工作,“心甘情愿”地被只有技校、中专学历的干部领导着,众多事实证明——文凭并不代表水平,我们也可总结一下,身边的领导、老板又有哪个当年是学习上的佼佼者呢?我们每个家长都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又何必将压力强加给青春年少的孩子呢?还他们一个快乐的童年不是更好吗?
“应试教育体制下,我们的孩子承受着与他们年龄不符的压力,我们家长的焦虑也成为一种社会群体性疾病。”越来越多的家长因应试教育而变得焦虑不安,这种焦虑会在潜意识里传递给孩子,进而转变成无形的压力,令孩子窒息。“谁来救救我们?我们又该如何自救?”作为个体,我们没能力也不可能改变社会这个大环境,能拯救孩子和家长的唯有我们自己——让自己成为孩子和家长的救世主。我们把眼光从分数和名次上移开,每天尽可能地抽出时间陪伴孩子,了解他的所思所想,情绪变化,和他谈心,即使辅导不了功课,当一个善于倾听的好听众比一个好的家庭教师更重要。学习固然重要,但要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快乐成长对他的一生更为重要,因为与分数、名次、高考相比,我们谁也不愿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学习的机器——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刻苦状况,在提倡综合素质的年代,孩子求知的兴趣、学习的方法、良好的习惯会比高分低能的高考状元更能适合社会的发展,况且也没听说过哪个高考状元是通过车轮似的辅导班刻苦出来的,提高学习效率、增加课外阅读量在积累孩子文化底蕴的同时也能让孩子自我减压,解放孩子的手、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