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有感
十一长假即将结束,在假期接近尾声时,我总算挤出点时间,在网上拜读了干国祥老师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摘录。感触很深,摘录中提到理想课堂可以从教学活动基本框架的落实、知识理解抵达的深度、主客体之间及主体间的对话质量这三个层次来考察其成败;这三个层次上的优化,可以谓之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与困惑:
第一重境界:落实有效教学框架——为课堂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因为达到课堂的扎实有效只是课堂教学的常规要求,也是最基础的要求。所以,新教育理想课堂,把它视为理想课堂的第一重境界。我在教育教学中,为了把最基本的要求做好,我在教学设计时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从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教学中有了这样的一个个情境引入,为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讲授《一株紫丁香》上课伊始,谈话称导入,直接问孩子们喜欢听歌吗?上课前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曲,播放《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情境激趣后接着问孩子们,这首歌好听吗?你知道它是写给谁的吗?是呀,老师是辛勤的园丁,为了学生的成长,不知花费了多少心血,流了多少汗。但值得欣慰的是,学生们在成长的时候并没有忘记老师,当春天百花盛开的时候,老师就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小朋友们想看看吗?从而引出课题。
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最大可能地促进、实现学生每个个体的学习,这是有效教学的根本追求,也是将课堂的注意力,从教师的教转变到学生的学的关键所在。但是,如果没有充分理解有效教学框架中的教学目标,尤其是B类核心教学目标这个概念,没有将整个教学框架视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那么偏面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就同样要冒滑向“虚假的主体性”或“主体性神话”的危险。我的课堂也的确一直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合作探究,让每个学习的个体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表面轰轰烈烈,孩子们都忙得不亦乐乎,在范范讨论后的交流汇报中,并没有提炼出所谓有价值的问题,没有把该挖掘的知识开发出来,哪里还提什么内在的魅力。自己也在反复的琢磨,也许课堂目标设得太多,太笼统,也许课上对孩子们太过放手,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还需老师步步引领,也许……总之自己做的不够好,还很茫然。
第三重境界: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文中谈到,我们不能把课堂教学目标局限于发展学生认知能力,而要把生命的认知功能同生命整体联系起来,让师生的生命活力在深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依据建构主义教育学的观点,学习是同时展开的三重对话:人与知识的对话;人与他者的对话;人与自己的对话;当然人与知识的对话无疑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达到了第三境界的课堂应称之为卓越的课堂,正如很多人只能达到优秀,无法迈向卓越,能达到第三重境界是不能刻意去追求的。它要求教材中本身关于存在的真理,要求对教材有着深刻的解读。最后我要感谢干老师,感谢他的教育思想及教育理念,我深知自己的课堂离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但我会用心做好教学这件事,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时时刻刻充电,每时每刻反思,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实探索,相信在教育名师名著的指引下,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总会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