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阅读应成为每天“必吃”的 作文

发布时间: 2017-12-05 11:07:28 作者: rapoo

阅读应成为每天“必吃”的



西汉刘向曾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把书比做药,认为书读得多了,即使愚笨的人也会聪明的。一直很赞同刘向的这一说法。学生中有作文写得不好的,就推荐他多看作文书,结果作文成绩提高了不少;自己教学或管理班级中出现了问题,找几本相应的教育教学方面的书恶补一下,问题往往就不再成为了问题。这书还真是药,医治了当时的学生和我。但药毕竟是药,只能解一时的燃眉之急。学生一段时间不看作文书,再也写不出什么像样的文章了;我一段时间不看书,大脑空洞,一大堆问题又来困扰了。



童喜喜老师《喜阅读出好孩子》一书中“书是粮食不是药”的理念让我对阅读有了全新的认识。书是粮食,人每天都得吃,一天不吃就会饿,而且还会长久的吃下去,才不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因此阅读应成为每天“必吃”的,应该贯穿一个人的一生,而不是解一时之需。



书是粮食,所以阅读不苦。有的好书让孩子觉得“苦”,读不下去,那不是书的错,也不是孩子的错,而是粮食与孩子的搭配错误,粮食也分阶段。比如,米饭有营养,可对一个适合喝牛奶的婴儿来说,米饭无法下咽。因此,必须给不同阅读阶段的孩子,挑选合适的粮食。不要因为孩子暂时没爱上某本好书,就给孩子贴上“不爱读书”的标签。据美国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孩子自发喜爱读书的最佳年龄,一般在7岁至12岁之间。在此之前绘本是非常好的读物,绘本里面暗藏了很多智慧,家长讲、孩子看图画,让孩子认识世界。对一些刚开始独立阅读的孩子,可以为孩子提供带拼音且图文混杂的书,这个时候的孩子开始认字了,就不能再让他们只看图画,要让孩子有充分的过渡,直到孩子能阅读文字为止。



书是粮食,所以见效不快。俗话说,一口吃不成胖子。面对孩子,我们不会因为他吃了一顿丰盛的饭菜就会看到他胖了或长高了。孩子读书,是精神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和孩子身体的成长一样,每天盯着孩子,就觉得孩子没什么变化。可过一段时间回头去看,就会发现孩子的改变。因此,不要孩子读完一本书,就迫不及待地问:你读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要知道,某些暂时形容不出的感受,可能才是真正的收获,是需要时间去反刍、消化的。阅读如同一日三餐,不会立竿见影。



书是粮食,所以不能偏食。挑食的孩子容易营养不良,阅读片面的孩子,精神世界易偏激。对打基础的孩子来说,在抓住孩子的兴趣点,激发引导孩子爱上阅读之后,还应该让孩子读各种门类、不同作家的书。从门类来说,文学、科学、历史……读得越杂越好;从作者来说,一般每个作家都有自己写作上的优势,如果只读一位作家的作品,就牺牲了汲取更多养分的机会。因此,孩子的阅读一定要全面化。我们不难发现那些在课堂上有独特见解的孩子大都是读书多而且杂的。现代社会需要复合型的人才,如果孩子阅读专一,将来很难适应。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阅读如吃饭,一日不读精神不振。让阅读成为习惯,成为生活常态,方能受益终身。所以端起碗,捧出书,一口口吃下去,一眼眼读下去吧!阅读应成为每天“必吃”的。请放心,粮食绝对有用!而且古人早有名言:食补胜于药补。

读书人网 >中考话题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