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离家出走——家长的软肋
通过与一些问题学生的家长接触,我发现这些家长最担心的一个问题——孩子离家出走。离家出走,是孩子迫使家长妥协的杀手锏。
在屡次的“较量”中,孩子以胜者自居。离家出走,成了家长的软肋。
中国公安大学教授李玫谨在《请对年幼的孩子说“不”》一文中说:“孩子的成长需要爱,但爱的本质不仅仅是给予、满足,更不是百般迁就,不是让孩子永远地感受‘快乐’。人生中的悲喜、成败、快乐与痛苦都是成双成对地出现,所以,对于成长中的孩子而言,很有必要让他们经历一些不如意,包括家长对他说‘不’……”
文中还说“培养性格的关键期在2——6岁之间。因为那时的他还不懂得离家出走,不会以生命来威胁。”家长与孩子的“较量”越早越好。家长要“选择恰当的年龄段”,“讲究说‘不’的环境”,和孩子“共同经历成长的‘阵痛’”。
父母的爱要有艺术性,要有原则。如果在上小学之前家长重视了塑造孩子的性格,学会了对孩子说“不”,让孩子明白了父母做事的原则,就会避免后来的很多较量、冲突、斗争与伤害。
但当很多家长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早已错过了培养性格的关键期,而是到了青春叛逆期。家庭矛盾逐渐升级,战火纷飞,往往两败俱伤。而此时家长往往感到束手无策。说轻了,孩子当做耳旁风。说重了,孩子顶撞。动手揍他,他就跑出家门不回来。现在社会很复杂,孩子在外面万一出点啥事……所以,这些家长说,他们拿自家孩子没办法,管不了。
然而,我们试想:任由孩子这样发展下去会有怎样的结果?不说他们能为社会做多大的贡献,试问他们能成为自食其力的、对人对己负责的社会一成员吗?所以,家长没有办法也要想办法,管不了也得管。
为避免孩子离家出走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家长或许可以以下方面做一些努力与引导:
一、 家长做事有原则。
溺爱是一种伤害,不要凡事顺着孩子。尤其是在原则性的问题上,父母的立场要坚定。不因孩子的哭闹、威胁而迁就、妥协,而应明白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很多孩子有网瘾,这网瘾是怎么来的?家长“培养”出来的。为了不让孩子去网吧,家长特意为孩子装了宽带。为了不让孩子闹情绪,家长允许孩子无限制地上网。结果可想而知。为什么不能提前讲清上网的利弊,和孩子达成上网的协议呢?说到底,还在家长没有原则。家长让一寸,孩子就会进一尺。
很多道理孩子都懂,而且他们会很聪明地试探家长的态度。你弱他就强,你强他就弱。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有了规矩就会少些争执和无理取闹。
另外,父母双方要达成教育孩子的一致意见。这样,在亲子较量中,家长往往能掌握主动性。
二、 家长要民主、理性。
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大,课业负担重,成长的过程中常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时,孩子的火气比较大或情绪很低落。这时,家长不要硬碰硬,而应采取迂回战术。简单粗暴的做法之会激化矛盾,使事情很快到无法收拾的地步。
首先,家长要接收孩子的情绪。有时哭和倾诉也是一种宣泄与释放,家长要允许孩子将郁积心中的情绪表达出来。有的家长不允许孩子哭,认为那是无能懦弱的表现。其实,哭出来远比闷在心里好。对于男孩子,体育锻炼也是他们调整情绪的一种方式。
同时,了解孩子,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对症下药。可对孩子提一些建议。引导孩子积极地面对困难,和孩子一起努力改变现状。至少让他知道父母愿意帮助他。
民主的家长会成为孩子的朋友,理性的家长会给迷茫中的孩子亮起一盏灯。
三、 防范于未然。
我曾见过有的家长在孩子离家出走后惶急地四处寻找彻夜不眠,也曾得知有的还找出走后像流浪狗一样蜷缩在网吧、街头,离家出走,带给孩子和父母的都是伤害。而且,有的差错一旦出现就会让人一生后悔。所以,防范于未然胜于亡羊补牢。
在平日可结合一些法制节目或生活中的事例让孩子了解现在的社会,可以和孩子在闲聊中渗透对离家出走现象的看法。让孩子明白离家出走的危险,让其对现在的社会治安有一定的认识,对生命有足够的尊重和爱惜,对安全有高度的重视。
同时让孩子明白离家出走不应该成为孩子对付、反抗、惩罚父母的手段与方式,孩子应以爱报爱。
四、沟通多样化。
很多孩子离家出走其实不是因为什么大事,而是仅仅因为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或者是因为受不了妈妈的唠叨,或者是爸爸的斥责成了导火索。在努力调整孩子的同时,家长也不妨从自身作些改变。
有一本书叫《爸爸的唠叨》,这位睿智的爸爸用饱含深情的文字进行着唠叨,用一篇篇饱含哲理的文章给女儿以启迪、激励。唠叨是一种爱,唠叨也需要智慧。《爸爸的唠叨》是否能给我们家长们一点启发呢?
一个小小的纸条、一个暖暖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通关心的电话……只要用心,沟通无处不在。当沟通不存在障碍的时候,孩子何苦要离家出走呢?
孩子离家出走,是家长的软肋,因为孩子是家长的至爱。那就让我们每一个爱孩子的家长努力学会正确地爱、科学地爱、智慧地爱。让爱的花朵结出香甜的果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