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池莉《来吧,孩子》之二
池莉之于教育
很明显池莉是作家,不是教育家。但身为母亲,池莉牵着女儿亦池的手,以作家特有的敏锐与深刻,持续不断地关注、审视和解读着中国的教育和跟中国教育有关的一系列让人看得懂和看不懂的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池莉比我们这些天天跟“教育”亲密接触的人对教育更有发言权,她眼中、心中的教育更值得我们这些所谓的教育人士细细思量。另外,有一句话非说不可:作家的表达绝对不同于教育专家,他们往往能把一般人说不清楚的东西,用最最形象的文字描述到淋漓尽致,让人感同身受,引人发出强烈共鸣。池莉,就是这样的作家。同样是写孩子的教育问题,她的表述是那么朴实自然,以至于被她写在纸上的那些话从来都让人深信不疑,太真实了。
孩子没出生的时候,池莉显然不懂教育。但她是作家,她懂得向书本学习。大腹便便时,她找来本杰明斯波克博士的《婴幼儿养育大全》,从中学到照料婴儿的基本常识,并确立了“好父母通过直觉获得的养育法一般要胜过其他任何养育法”的教育观念。在孩子出生之前,她就告诉自己说“我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善于体贴他人和富于合作精神的人;一个具有理想并善于抓住机会实现自己理想的人。”她把“让亦池尽情与她的小朋友相处和玩耍;跟从于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让她在最欢喜最开放状态中接受自然启蒙;为孩子讲故事和阅读”作为育儿的三项基本原则。正是基于上述理念,池莉给予了女儿亦池无与伦比的成长指引。她的女儿从幼儿园起没有上过任何培优班、提高班、奥数班,一有空就去接触大自然,接触最最真实的生活,这反而使亦池得到了全面的、和谐的发展。她对动物、植物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她的音乐、美术造诣远远超过了同龄的孩子,她的写作能力、外语水平也毫不逊色。用池莉自己的话说,她教育孩子靠得是直觉,是一种希望孩子自自然然、健健康康成长的直觉。
很多时候,池莉不是在教孩子,而是她和孩子相互教育、相互学习。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她给予孩子最多的东西是理解和尊重,绝不是横加干涉。当女儿决意要报考外国语学校的时候,尽管她顾虑重重——“我看着我的孩子,她那稳笃笃不温不火的神态,使我又觉得她是一个非常有谱的孩子。她的所愿,一定发自内心并且估计过自己的实力。如果她宁愿冒险去追求自己最向往的目标,我这个做母亲的就应该支持她。不正是我这个妈妈,一直在教育孩子要懂得什么是自己生命的尊严和体面吗?倒是我自己应该就首先想明白:一个孩子最大的潜能往往只能针对她自己最理想的目标爆发。现在我要做的不是拒绝和呵责,而是配合!是鼓励!是想方设法激发她最大的潜能!”但最终还是尊重了女儿的选择,并跟亦池并肩作战,如愿以偿地进入了武汉市最难考的外校。进入高中后,女儿想投考英国的高中,此时池莉的做法是:“我们母女坐下来,进行了一番可行性设想和探讨,明确了一个方式。这就是:撇开所有留学中介,由亦池自己,直接考察适合她自己的英国中学,并且直接投考。”由此看来,池莉是懂得教育的,至少她懂得遵循教育规律、人性规律去对待自己的孩子。
对于我们的教育现状,池莉有自己的看法,且她的看法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中国父母对教育的认识。其基本情绪是不甚满意,对现行的教育体制、教育方式她直言不讳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由下面这段话可见一斑:“民间传闻纷纷,说是外校的校长比市长还牛呢。它们的招生不仅考题难度极大,还有英语的笔试与口语面试以及严格的体检,一关不过都会刷下来。近几年来,我们周围那些报考外校的孩子,无不纷纷落榜,据说差一分就要交五万元赞助费。”当然,这不代表中国教育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