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每天送孩子上学,虽然仅有十几分钟,却是我给孩子上晨课的宝贵时间.我的晨课主要内容是点评孩子在学习和生活养成等方面的表现.或表扬,或批评,或提醒,或评说.比如:表扬谁下楼快时间观念强,谁哪怕早上少睡觉也要补齐作业的作法,表扬谁严格遵守看动画片的时间不超时遵守诺言;批评谁又任性不听话.我也提醒他们记得跟人说再见,下车时小心开门,过马路时要看左右等.因为自己说得客观,讲得简洁,孩子也比较注意晨课秩序,听得认真,记得仔细.也多了很多好习惯.
2
作为男人来讲,儿子与男人的角色是终其一生的;丈夫的角色相对就短一些,扮演父母角色的时间就又少些,当家长则更短些,无论哪一种角色都是需要不断学习才能名副其实的,很多时候,我们的苦乐根源于角色扮演的效果.孩子渐大带来新课题.如何培养教育是个新挑战.当家长这门学问可能需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不断调整和改进.
3
对于孩子,我希望自己能够用心培养.关于培养,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培养目标问题.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子的人,这是个教育观的问题.是啊?我想,就把孩子培养成健康快乐能够自己处理自己问题的人吧,至于更为具体的目标倒不是很明确,有时也想让孩子表现更好,可是看看自己,想想遗传,也就不能奢望他们太多,我们没有足够的理由来过高要求他们!凭什么要求孩子们?
4
很多教育工作者,教育别人的孩子很成功,桃李满天下,回家却不愿意面对自己教育失败的孩子.我想这种常见事实的背后是教育观念的问题.成功的老师是能够教育好自己的孩子的,凡是没有教育好的多是他的教育理念出了问题.可能他只是以成绩以教学为教育成败的唯一标准.他开展的不是教育,他只是教学考学机器上的一个部件.正确的观念是成功教育的前提和关键.
5
尊重,真爱,教育自觉,是家庭教育的关键词.把孩子当成和自己一样平等的个体,就会心态平和很多,我们对于别人孩子没有考上大学感觉很平常,而当自己孩子也没有上大家可能就会羞愧难当,这其实是自己自信心不足的典型表现,孩子固然是我们的希望,但不是我们炫耀的资本,他们终究是他们,我们终究是我们,无法代替,只不过我们是一家人,共担风雨的一家人,一人共同休.父母没有权利让孩子替我们完成自己的愿望,孩子也不能全部剥夺父母的幸福,父母心态要成熟,心理要健康,孩子就会自然成长.
6
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不良第一反应表现总是抱怨,其实我认为比抱怨更重要的是多想为什么.比如说当孩养成了乱扔东西的不良习惯,为什么我们不反思在他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告知他应当如何做呢?与其我们抱怨孩子晚上睡觉晚,为什么父母不早点睡下呢?孩子是无辜的.孩子的问题其实正出在大人身上.
7
很多父母担心自己孩子弱势,在竞争中吃亏.于是乎便教孩子诸如要会打人等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教育的现象呢?我想,主要原因是父母的弱势心态!之所以过度保护,就是大人没有自信心,对自己孩子没有信心.这其实正是对孩子自信心的扼杀!其实在现实中,就是有竞争有妥协.我们不仅要教孩子学会扼住命运的喉咙,也要教会孩子在不可改变面前妥协,有时,妥协反而是自信心的表现,而一味的强势可能正是虚弱的掩饰.孩子本来对于竞争中的挫败没有很多的负面心态,而家长的怒气冲天可能使孩子意识到失败是不可原谅不可饶恕的.于是他自己先自责,再自卑,阴影不断扩大,阳光被挤出心海.......不能要求孩子,难得我们父母就是勇往真前,没有妥协?凭什么?
8
与其说好孩子是教出来的,不如说是影响出来的.当然教是有一有意识的影响,而我想表达的是,我们父母要有教学的自觉,要有意识地营造一种让孩子能够吸取正面影响的场景或者说环境.比如不当孩子的面争执,不当孩子面当众说他的不足等等.时时刻刻有这种有意教育的自觉可能比我们深刻把握孩子特点更为重要.也就是说知道孩子的长短是教育1.0,掌握教育方法是教育2.0,那么通过有意的教育环境的创设,让孩子成长进步就是教育3.0.教育理念可能是比教育方法更重要的东西.正确的理念会让我们不断学会方法.没有理念的方法永远是东一榔头西一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