蜕变
好课是磨出来的吗?我不禁要问。经过两天的听课洗礼好像也得到了答案:是的,好课是磨出来的,是一遍一遍的打磨出来的,好比是一簇长得冗乱的冬青经过修剪变得整齐悦目。周一在实中听完芦雪老师的课后有很多失望,因为作为参赛的大课如此的表现是不能得到认可的。在芦老师一遍一遍的打磨过后,在老师们的一次次的指点下今天她的课上的很成功。下面我把这两堂课进行一个比较,来反思一下我们的课堂容易出现的问题。
变化一:
第一遍课可以用“一锅粥”来形容,把所有的内容冗杂在一起,理不清思路,赛课的变化是教学过程模块化了,把一锅粥分了三碗盛出来,每一碗清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共分为三个板块:
感知全篇-----知内容找论点
具体分析-----析理论据学方法
揭示写作目的------悟真情,学精神
三个板块的设置,使整个课堂思路清晰,环环紧扣,问题设置层层递进。较上一遍课比较,版块式教学更能清晰地展现教学环节,使教学思路更紧凑,利于学生接受。
变化二:
在第一个环节的默读课文里,第一遍的时候有一个电子计时器在大屏幕中显示,赛课的时候去掉了。这个创新看似是给课堂增色,但是一个计时器会给学生心里造成紧张情绪,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在课堂的创新中,道具使用我们要有选择性的筛选,我们的课堂注重的是学生掌握多少学习方法,学到多少知识,而不是考察教师制作课件的精美度和难易度。
变化三:
在第一遍的试课里,有两个课堂训练,一个在论据找完后出示的是:对于一般------样的人,对于一般-------- -----------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这样的练习题出现在这样的环节里目的是什么?当时我就有一个疑惑。课堂的每个环节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本课的教学目标是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理解对比论证,而本练习题与目标关系不大。最后的课堂训练是:在生活中有没有榜样。此练习强调的是对学生的德育渗透,出现在课堂的结束环节有点不紧凑。赛课时芦雪老师大胆的把这两个环节都删去了,使得课堂变得目标明确没有多余的枝叶,教学内容集中和谐。由此可见,一堂好课的标准是教学内容相对集中,要舍得删繁就简,轻松顺利的达成教学目标。
变化四:
第一遍芦老师的课堂细节中出现很多问题,比如“是不是”的口头语,比如僵持的面部表情,还有趴在讲台上的姿态,都是很值得注意的问题。在赛课场上芦老师像变了个人一样,自信洒脱的展示出来,使得课堂如行云流水般优美。所以,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一定要注意一些细节,细节决定成败。
总之:一堂好课是在一次次的改进中蜕变的,善于反思,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纳百家之言,取他山之玉,为我所用,促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