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老舍小说的语言魅力
前段时间,中央一套黄金时段播出了根据老舍先生同名小说重拍的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断断续续看了几集,即被那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所吸引。总以为看电视剧限制人的思维,还是读书来劲。于是从网上购得一本,闲暇之时随时翻阅,随读随画随批,等到读完最后一页,再回头看批阅的地方,竟发现很多是老舍先生对人物的刻画。老舍先生乃中国之语言大师,不说他的《骆驼祥子》,也不说他的《茶馆》,单是这一部《四世同堂》,令我再次感悟到了先生语言之魅力。
小说重在塑造人物形象,合上这本《四世同堂》,小说中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仿佛就在眼前跳动。谨慎持家的祁老太爷、忠厚善良的天佑老人、文雅略带忧郁的瑞宣、由隐士诗人变为革命斗士的钱默吟、任劳任怨的大嫂、热血青年瑞全、狡猾却正直的白巡长、乐于助人的李四爷四大妈、无聊又无耻的瑞丰、冠晓荷、阴狠毒辣的大赤包……这些人物之所以仍在眼前晃动,当然来自于老舍先生对人物的细部特征和对话描写,精妙地刻画出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状态。
我们先来看对这些人物的外貌描写:
75岁的祁老太爷:黄暗的脸,雪白的须眉,眼角腮旁全皱出永远含着笑的纹溜;小眼深深的藏在笑纹和白眉中,看去总是笑眯眯的显出和善。
这是一位与世无争,勤俭持家的旧北京老人的形象。
50多岁的祁天佑:(祁天佑)是一位五十多岁的小老头儿。中等身材,相当的富泰,圆脸,重眉毛,大眼睛,头发和胡子都很重很黑,很陪做个体面的铺店的掌柜的——事实上,他现在确是一家三间门面的布铺掌柜。作惯了生意,他的脸上永远是一团和气,鼻子上几乎老拧起一旋笑纹。
这是一位和气生财的商户掌柜的形象。
李四妈:满头白发,一对大近视眼,几乎没有一天不骂那个“老东西”的。她的责骂,多数是她以为李四爷对朋友们还没有尽心尽力的帮忙,而这种责骂也便成为李四爷的见义勇为的一种督促。全胡同里的孩子,不管长得多么丑,身上有多么脏臭,都是李四妈的“宝贝儿”。她的眼睛看不清谁丑谁俊,她的心也不辨贫富老幼;她以为一切苦人都可怜可爱,都需要他们老夫妇的帮忙。
一位热心肠的老大妈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只需几句就活灵活现地站在了我们面前。
祁瑞丰:瑞丰长得干头干脑的,什么地方都仿佛没有油水。他的头发永远从当中分缝,生发油与生发蜡上得到要往下流的程度。他的小干脸永远刮得极干净,像个刚刚削去皮的荸荠;脸蛋上抹着玉容油。他的小干手上的指甲,永远磨得十分整齐,而且擦上油。他的衣服都作得顶款式,鲜明,若在天桥儿闲溜,人家总以为他是给哪个红姑娘弹弦子的。
读了上面一段对祁瑞丰的描写,您是否和我一样马上产生一种想吐的感觉。一个年轻的男子,应该正是一个热血青年,可他的这种打扮,十足的一个花花公子。可是他的家庭条件却不允许他做一个花花公子,所以他那么的死心塌地甘愿做日本人的汉奸。
瑞丰太太(菊子):瑞丰太太,往好里说,是长得富泰;往怀里说呢,干脆是一块肉。身量本就不高,又没有脖子,猛一看,她就像一个啤酒桶。脸上呢,本就长得蠢,又尽量的往上涂抹颜色,头发烫得像鸡窝,便更显得蠢而可怕。
常言说,啥人找啥人,这就是祁瑞丰自由恋爱找的太太,一个好吃懒做的蠢而又蠢只认钱不认人的社会败类。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融汇在作者的笔尖下的,正面人物还是反面形象,我们只需从这简单的几句外貌描写就能看得一清二楚,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我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老舍先生在刻画人物时就特别善于写人的眼睛。比如:
尤桐芳(唱奉天大鼓出身的,冠晓荷的二太太):“眉眼很媚,她的眉眼一天到晚在脸上乱跑”。“她一出台,便把眼从右至左打个圆圈,使台下的人都以为她是看自己呢”。这应该和她的职业有关吧。
瑞全:“他的眼很小,但很有神,眼珠像两颗发光的黑豆子”。一个充满朝气和活力的青年人的眼睛。
钱默吟:“大眼睛,常好把眼闭上想事儿”。这是一个隐士诗人,后来成为革命斗士的眼睛。
大嫂:“中等身材,圆脸,两只又大又水灵的眼睛”。“她的又大又水灵的眼很快转动了两下,已经猜到老太爷的心意”。这是一位善解人意的大眼睛。
下面我们再来通过一段对话描写来感悟一下老舍先生在刻画人物性格时那种对语言运用的炉火纯青。
这是韵梅(祁家大孙媳妇)、祁老太爷和老三瑞全在听说日本人攻占北平城后的一段对话。
听到老人的判断——不出三天,事情便会平定——她笑了一下:“那感情好!”而后又发了点议论:“我就不明白日本鬼子要干什么!咱们管保谁也没有得罪过他们,大伙儿平平安安的过日子,不比拿刀动杖的强?我猜呀,日本鬼子准是天生来的好找别扭,您说是不是?”
老人想了一会儿才说:“自从我小时候,咱们就受小日本的欺侮,我简直想不出道理来!得啦,就盼着这一回别把事情闹大了!日本人爱小便宜,说不定这回看上了卢沟桥。”
“干吗单看上了卢沟桥呢?”小顺儿的妈纳闷。“一座大桥既吃不得,又不能搬走!”
“桥上有狮子呀!这件事要搁着我办,我就把那些狮子送给他们,反正摆在那里也没什么用!”
“哼!我就不明白他们要那些狮子干吗”她仍是纳闷。
“要不怎么是小日本呢!看什么都爱!”老人很得意自己能这么明白日本人的心理。“庚子年的时候,日本兵进城,挨着家儿搜东西,先要是首饰,要表;后来,连铜纽扣都拿走!”
“大概拿铜当作了金子,不开眼的东西!”小顺儿的妈挂了点气说。她自己是一棵草也不肯白白拿过来的人。
“大嫂!”瑞全好像从天而降的叫了一声。
“哟!”大嫂吓了一跳。“三爷呀!干吗?”
“你把嘴闭上一会儿行不行?你说得我心里值闹得慌!”
老太爷马上听出来那弦外之音。“怎么?你不愿意听我们说话,把耳朵堵上就是了!”
“我是不爱听!”……“日本人要卢沟桥的狮子?笑话!他们要北平,要天津,要华北,要整个中国!”
“得了,得了!老三!少说一句。”大嫂很怕老三把祖父惹恼。
“大嫂,你老是这样!不管谁是谁非,不管事情多么严重,你老是劝人少说一句!”三爷并不十分讨厌大嫂,可是心中的确反对大嫂这种敷衍了事的办法。
“不这样,可教我怎样呢?”小顺儿的妈并不愿意和老三拌嘴,而是为她多说几句,好教老太爷不直接的和老三开火。“你们饿了找我要吃,冷了找我要衣服,我还能管天下大事吗?”
这,可把老三问住了。像没能把球投进篮去而抓抓头那样,他用瘦长而有力的手指抓了两下头。
“日本鬼子要是打破了北平,谁都不用吃饭!”瑞全咬了咬牙。他是真恨日本鬼子。
读了上面的对话,想必您更了解了祁老太爷。以他的经验,以他的性格,他就是这样理解日本人对中国的侵略的。
小顺儿的妈,也就是祁家大嫂,一个家庭主妇,没有读过书,只懂得操心一家老小的吃饭穿衣,只懂得不惹老人生气,只懂得陪老人聊天,使老人能安享晚年。这是一个典型的旧中国的家庭主妇的形象。如果我们苛求她来大谈特谈日本人对中国侵略,义愤填膺,恐怕就不真实了。
老三瑞全,这是一个典型的热血青年,不多的几句话,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另外,书中以景物的描写映衬环境和人物的心境,相辅相成,读来更觉自然。
屋里,院中,到处,都没有声响。天是那么晴,阳光是那么亮,可是整个的大城——九门紧闭——像阳光下的古墓。
北平陷落了,一座繁华的京城霎时变成了阳光下的古墓。
“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一个总起句让我们对北平的中秋充满了期待。接下来,老舍先生从天气的不冷不热,各种水果的香甜气味,各种店铺摊子对商品的精心摆放,各种秋菊的绽放,青年学生的秋游,亲友们走亲访友地送节礼等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描写,然后以“北平之秋就是人间天堂,也许比天堂更繁荣一点呢!”做总结。这样的北平谁不喜欢?可是今年还有吗?
“祁老人到了街上,他没有闻到果子的香味,没有遇到几个手中提着或肩上担着礼物的人,没有看见多少中秋月饼。他本来走的很慢,现在完全走不上来了。……以祁老人的饱经患难,他的小眼睛里是不肯轻易落出泪来的。但是,现在他的眼有点看不清前面的东西了。”
以祁老人看到的现实情景和以往的情景形成强烈的对比,看到这儿,有哪位稍有点儿中国心的人不潸然泪下呢!
捧读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怒也罢,恨也好,这都是先生用一支笔带给我们的。想感悟中华语言的魅力,就请拜读这部中国的《战争与和平》——《四世同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