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整理】呐喊你的呐喊彷徨你的彷徨

发布时间: 2017-12-21 10:48:04 作者: rapoo

呐喊你的呐喊,彷徨你的彷徨

——走进大师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十七岁之前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并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校(今日本的东北大学)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鲁迅先生一生写作共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诗歌、评论、散文、翻译作品等。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翻译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可谓知言。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这是度娘对你的一生的概括,但从这寥寥百字的简介中又怎能去体味你生命中的坎坷。于是,拉下滑动条,我要去寻找关于你的更多资料,去探寻你,思考你,走近你……
有人说,你勤奋博学——

每次每次,当鲁迅仰着冷静的苍的面孔,走进北大的教室时,教室里两人一排的座位,总是挤坐着四五个人,连门边走道都站满了校内的和校外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学生。教室里主着极大的喧闹。但当鲁迅先生一进门,立刻安静得只剩了呼吸的声音。他站在讲桌旁,用着锐利的目光望了一下听众,就开始了‘中国小说史’那一课题。 “他的身材并不高大,常穿一件黑色的短短的旧长袍,不常修理的粗长的头发下露出方正的前额和长厚的耳朵。两条粗浓方长的眉毛平躺在高出的眉骨上,眼窝是下陷着的,眼角微朝下垂着,并不十分高大的鼻子给两边深刻的皱纩映衬着才显出一点高大的模样,浓密的上唇上的短须掩着他的阔的上唇这种种看不出来有什么奇特,既不威严也似乎不慈和。说起话来,声音是平缓的,既不抑扬顿挫,也无慷慨激昂的音调,他那拿着粉笔和讲义的两手从来以没有表情的姿势帮着他的语言,他的脸上也老是那样的冷静,薄薄的肌肉完全是凝定着的。 “他叙述着极平常的中国小说史实,用着极平常的语言,既不赞誉,也不贬毁。“然而教室里却突然爆发出笑声了。他的每句极平常的话,几乎都须被迫地停顿下来,中断下来。每个听众的眼前赤裸裸地显示出了美与丑,善与恶,真实与虚伪,光明与黑暗,过去、现在和未来。大家在听他的中国小说史的讲述,却仿佛听到全人类魂的历史,每一件事态的甚至是人心的重重叠叠的外套,都有给他连根撕掉了。于是教室里的人全笑了起来,笑声里混杂着欢乐与悲哀,爱恋与憎恨,羞渐与愤怒……”

有人说,你很爱夜吃辣椒 ——

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第一学期结束时,因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发给他一枚金质奖章。鲁迅没有把奖章作为自我炫耀的标牌,却跑到鼓楼街把它卖了,用卖掉的钱买了几本自己喜欢的书和一大串红辣椒。
鲁迅是浙江绍兴人,那里没有吃辣椒之好,独鲁迅有辣椒之嗜? 非也。原来,鲁迅是用此物解困的。以后鲁迅每读书至夜深人静、天寒人困之时,就摘下一只辣椒来,分成几截,放进嘴里咀嚼,直嚼得额头冒汗,眼里流泪,嘘唏不已,只觉周身发暖,睡意顿消,于是捧书再读。

有人说,你关心青少年——

鲁迅在广州时,一个青年受他的感化,随他到了上海。到上海后,鲁迅热情的留他在自己景云里的寓所住,后来那人又让鲁迅给他在上海找个工作。鲁迅很为难的情况下找到郁达夫说实在没办法,须请一家书店报馆名义上请他做事,而每月的薪水三四十元由鲁迅自己拿出,由达夫转交给书店报馆作为月薪发给他。鲁迅对青年的提携帮助程度可见一斑。 儿童教育是先生关注的重点之一。在他看来,儿童教育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于是他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世人为之震惊,这呐喊声至今回响在人们耳边。如何教育好孩子呢?先生认为有三点必须注意:一是理解孩子,别把孩子当成大人;二是要指导孩子,平等对待;三是解放孩子,使之自立。这些教育思想在今天,恐怕也不过时的。

有一次,先生请几位朋友来家里吃饭。大家都边谈边吃,突然先生的儿子海婴突然说有碗菜坏了,客人们吃着没觉得味道有什么不对,只觉得是小孩子乱讲,没加理会。先生听了海婴的话后,马上将儿子吃剩下的那一筷子菜挟起来尝了尝,对大家说味道确实坏了。柳亚子听到这事儿,特地将它写进他的《我的儿童教育观》一文,文中这样评道:“你想,除了鲁迅先生,谁还能有这种尊崇儿童,爱护儿童的伟大呢?”可见先生对儿童的教育不是理论上说说就算了的,而是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具体做到。

据说,你谦虚谨慎——

鲁迅曾拒绝诺贝尔奖提名 。鲁迅是第一位受外国人关注并有可能获得诺贝尔获提名的中国作家。 1927年,来自诺贝尔故乡的探测学家斯文海定到我国考察时,在上海了解了鲁迅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中国文学上的巨大影响。这位爱好文学的瑞典人,与刘半农商量,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刘半农托鲁迅的好友台静农去信征询鲁迅的意见。鲁迅婉言谢绝了。他回信说: 静农兄弟: 九月十七日来信收到了,请你转告半农先生,我感谢他的好意,为我,为中国。但我很抱歉,我不愿意如此。 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们得不到。你看我译的那本《小约翰》,我哪里做得出来,然而这作者就没有得到。 或者我所便的,是我是中国人,靠着“中国”两个字罢,那么,与陈焕章在美国做《孔门理财学》而得博士无异了,自己也觉得可笑。 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瑞典最好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的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以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据说,你富有情趣 ——

许广平曾以景宋的笔名写了题为《罗素的话》的文章,请鲁迅改正。鲁迅在1925年7月16日给许的信中这样说:“拟给九十分,其中给你五分:抄工三分,末尾的几句议论二分。其余的八十五分,都给罗素。

你背着“偶像包袱”,孤独的行走在似是看不到光明的大道上,你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大多数人只知道你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却很少有人了解你的日常生活——你那于平凡的人一样平凡的生活。
友人这样说鲁迅的日常生活:他能过刻苦朴素的生活,那是不错的;说他过的是刻苦朴素的生活,那就可以保留了。所谓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者,是从田间来的,知道稼穑之艰难的,但也懂得都市的资产阶级的种种物质享受,在许多场合,他应对自如,和“洋人”在一起,也显得从容自在,毫无拘谨之态。林语堂在依定盘路那大洋楼的派头,可说是十足洋化的;鲁迅坐在那儿,也毫无寒怆之色。他毕竟是绍兴人,而且在北京住过多年,见过大世面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是合乎大雅之堂。他生前最赞同的一句话:“君子可使居贫贱也”,居贱不易,居贫更不易,“见大人则藐之”,要不做到佯狂态度才对。

有人说“囚首垢面而谈诗书”,这是古人的一句成语,拿来形容鲁迅是很恰当的。沉迷于自己的理想生活的人们,对于物质的注意是很相反的。他对于衣服极不讲究,也许是一种反感使然。据鲁迅自己说,小的时候,家里人叫他穿新衣,又怕新衣弄脏,势必时常监视警告,于是坐立都不自由了,是一件最不舒服的事。因此,他宁可穿得坏些,布制的更好。方便的时候,譬如吃完点心糖果之类,他手边如果没有抹布,也可以很随便地往身上一揩。初到上海的时候,穿久了蓝布夹祆破了,友人曾买到蓝色的毛葛换做一件,做好之后给他送去,他无论如何也不肯穿上身,说是滑溜溜不舒服的,没有法子,这件衣服只好转赠别人,从此不敢做这一类质地的衣料了。直到最后一年,身体瘦弱得很,经不起重压,特做一件丝棉的棕色湖线长袍,但是穿不到几次,就变成临终穿在身上的殓衣,这恐怕是成人以后最讲究的一件了。鲁迅先生的一条棉裤还是三十年前留学时代的,已经补过了多少回,周老太太有一次实在看不过去了,所以叫周太太做了一条棉裤,等鲁迅上衙门的时候,偷偷地放在他的床上,希望他不留神能换上,万不料竟给他捧出来了。

鲁迅的起居,也是无定时的,他在北京时,每天常是到子夜才客散。之后,如果没有什么急待准备的工作,稍稍休息,看看书,二时左右就入睡了。他并不以睡眠为主而以工作为主;假如倦了,也就倒在床上,睡两三小时,衣也不脱,被也不盖,就这样打一个盹,翻个身醒了,抽一支烟,起来泡杯浓茶,有糖果点心呢,多少吃点就动笔了。有时,写作的意兴很浓,放不下笔,直到东方发白,是常有的事。《伤逝》那篇小说,他是一口气写成功的。他的妻子劝他休息,他说;“写小说是不能够休息的,过了一夜,那个创造的人物、性格也许会变得两样,和预想的相反了呢。”

鲁迅自幼就爱书,而且是十分爱惜书,周作人曾经说到他买《毛诗品物图考》的故事;他从大街的书店买来一部,偶然有点纸破或墨污,总不能满意,便拿去掉换,至再至三,直到伙计烦厌了,戏弄说,这比姐姐的面孔还白呢,何必掉换。乃愤然出来,不再去买书。他们自幼压岁钱略有积蓄,便开始买书。我们看他们兄弟的日记,以及通信中所谈及的,很多是买书和读书的心得。如壬寅二月初八日,鲁迅带给周作人的书,就有《汉魏丛书》、《徐霞客游记》、《科学丛书》、《日本新政考》等,这么一大批,可见他们兴趣的广泛。他们兄弟俩,都不是书呆子,不仅是博,而且是“通”了。

鲁迅处理自己的书籍文具,似乎比生命还看重,若看他的衣着,是不会想到这么一个相反的对照的:比如书脏了,有时也会用衣袖去揩拭,手不干净的话,他也一定洗好了才去翻看。书架上的书,摆得齐齐整整,一切文房用品,他必亲自经手,有一定的位置,不许放乱。他处理书房的种种,就像药房那样整齐有序。鲁迅常说:“东西要有一定的位置,拿起来才便当。譬如医师用的药瓶,随手乱摆,配药的就会犯配错药的危险。”平时无论怎么忙,他的抽屉,总是井然有序,不愿别人去翻动的。他最不愿意借书给别人,除非万不得已,有时他宁愿另买一本送那朋友的。他把连续的期刊,按年月按卷数包起来,扎好了,写上书刊名及期数,有如图书馆的分类。他所包扎的书,方方正正,连用绳子都有讲究,总以不至于损及书页为主。他对于线装书的整理,自有一番手脚,有时拆散修理,重行装订。那部名贵的《北平笺谱》,还添了青布包面。偶有缺页,他也自己动手拆添完善,才算了事。

鲁迅自幼绘画,一丝不苟,很有耐性。有一回,他在堂前作画,过程中,因事他去,祖母看看好玩,就去补画几笔,却画坏了,他就扯去另画,以至他的祖母也觉得过意不去。鲁迅还亲手做信封,有时就用别人寄来的信封,翻转面来重做,有时就用一张长方硬纸;拆叠得齐整匀称,比书坊买来的还挺刮些。他平日把一切包裹纸,纸袋,梧得平平整整,绳子也卷好,随时可用。他就是这么节省物力,丝毫不会浪费,这些小地方,充分体现了他的细心与耐心,更显得他的修养。

替鲁迅生活作标志的,似乎是烟,而不是酒。每一个和他熟悉的人,都知道他是烟不停手的,一面和客人谈笑,一面烟雾弥漫;工作的时候也是这样,工作越忙,烟也抽得越多。每天总在五十支左右。有一时期,他病了,医生警告他,多抽烟,服药也是没有用的,他却还是吸烟不停,关心他的人再加监视也没有用。他抽的都是廉价品,这类香烟,质料本来不好,再加了他吸得多,吸得深,对于他的肺病影响是极大的。他是绍兴人,对酒很内行,却绝不多饮,如果有事也适可而止。他父亲是个酒鬼,喝醉了时常发酒疯骂人,这一印象给他很深刻,他因此就节制自己。他在厦门大学时期,曾经醉过一回,因为那一时期,环境很恶劣,他气愤不过,把胸中的忿话说出来了,喝了大量的酒,有些醉了,回到住所,靠在椅子上抽烟睡熟了,香烟的火头把他的棉衣烧了一大块,等他惊醒过来,身上热烘烘,眼前一团火,倒是一幕趣剧。大概他情绪不好时,也就喝点酒来浇愁。他是性子刚的人,在这些小节目上,最能反映他的性格。

鲁迅爱喝清茶,他所爱的不是带花的香片,而是清涩的龙井茶。鲁迅也不是喝功夫茶的人,不过,茶要喝得浓,浓浓一杯热茶,也是一种刺激,一种享受。鲁迅也爱吃糖果,吃的也是几角钱一磅的廉价品。他也爱洋点心,北京东城有一家法国点心铺,蛋糕做得很好,他偶而也买来享受一番的。冻肉、油豆腐、青鱼干,对他是永久的蛊惑,同时,乡下人对于城市型生活的欣羡,贫穷中过来人对于阔老的享受方式的神往,也在心胸盘旋。这便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意识。他有一回说:“我们都是马二先生,吴敬梓写马二先生那么馋;吴敬梓自己一定很馋的。”鲁迅爱看电影,这是他的精神休息。他要坐楼座,付最高的票价,把心神松下去。不一定选最好的片子,侦探片、打斗片、滑稽片、生活风景片他都看,也爱看五彩卡通片。他最后看的是一部苏联片《复仇艳遇》,那是他去世前十天的事。

我不敢用自己没有怎么深入思考过你作品的大脑去做出对你的理解,我不敢用未与你谈过话的嘴道出分毫对你的评价,我不能,但是,他们可以,他们的话语,该是可以告诉我,一个完整的你了罢。

一位是毛泽东,他讲道:“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

据说有一个日本人发表他自己对中国的一点看法,说:“全中国只有两个半人懂得中国。一个是鲁迅,一个是蒋介石,半个是毛泽东。”毛泽东听冯雪峰说完这段话后哈哈大笑,然后沉思着说:“这个日本人还不简单,他认为鲁迅懂得中国,这是对的。”

再又是林语堂,他言: “鲁迅与其称为文人,不如号为战士。战士者何?顶盔披甲,持矛把盾交锋以为乐。不交锋则不乐,不披甲则不乐,即使无锋可交,无矛可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于胸 中,此鲁迅之一副活形也。德国诗人海涅语人曰,我死时,棺中放一剑,勿放笔。是足以语鲁迅。

鲁迅所持非丈二长矛,亦非青龙大刀,乃炼钢宝剑,名宇宙锋。是剑也,斩石如棉,其锋不挫,刺人杀狗,骨骼尽解。于是鲁迅把玩不释,以为嬉乐,东砍西刨,情不自已,与绍兴学童得一把洋刀戏刻书案情形,正复相同,故鲁迅有时或类鲁智深。故鲁迅所杀,猛士劲 敌有之,僧丐无赖,鸡狗牛蛇亦有之。鲁迅终不以天下英雄死尽,宝剑无用武之地而悲。路见疯犬、癞犬、及守家犬,挥剑一砍,提狗头归,而饮绍兴,名为下酒。此又鲁迅之一副活形也。

然鲁迅亦有一副大心肠。狗头煮熟,饮酒烂醉,鲁迅乃独坐灯下而兴叹。此一叹也,无以名之。无名火发,无名叹兴,乃叹天地,叹圣贤,叹豪杰,叹司阍,叹佣妇,叹书贾,叹果商,叹黠者、狡者、愚者、拙者、直谅者、乡愚者;叹生人、熟人、雅人、俗人、尴尬 人、盘缠人、累赘人、无生趣人、死不开交人,叹穷鬼、饿鬼、色鬼、谗鬼、牵钻鬼、串熟鬼、邋遢鬼、白蒙鬼、摸索鬼、豆腐羹饭鬼、青胖大头鬼。于是鲁迅复饮,俄而额筋浮胀,睚眦欲裂,须发尽竖;灵感至,筋更浮,眦更裂,须更竖,乃磨砚濡毫,呵的一声狂笑,复 持宝剑,以刺世人。火发不已,叹兴不已,于是鲁迅肠伤,胃伤,肝伤,肺伤,血管伤,而 鲁迅不起,呜呼,鲁迅以是不起。——《鲁迅之死》(廿六年十一月廿二于纽约)

他矮小,身高只有一米五左右,但他的铁肩却掮起了“地狱”城头那扇黑沉沉的闸门,引领着人们向着日出的东方奔去。他瘦弱,离开这个世界时体重不到八十斤,但发自他内心的挟带着民族的大悲愤、大爱憎的呐喊,却唤醒了无数正昏昏欲睡于“铁屋子”里的国民。他呐喊过,也曾失落过,不是为自己的“运交华盖”,而是因为“寄意寒星荃不察”的无奈。他也曾彷徨过,不是为自己“破帽遮颜过闹市”的落魄,而是因为国人都如“阿Q”式的愚弱。他挺起了脊梁,继续选择了做一名“战士”,同一切蚊蝇走狗作毫不妥协的坚决斗争;他仍然执着于“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信念,如一面猎猎招展的大旗,最坚定地矗立在反帝反封建队伍的前头。他倒下前曾立下遗嘱:“赶快收殓,埋葬,拉倒。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可是,人们自发地举行了规模可与“国葬”一样隆重的丧仪为他送行,人们将写有“民族魂”字样的旗帜盖在他的遗体上。

走近鲁迅,我们惊讶的发现:几十年来,对他的评价,竟然有着如此巨大的差异。

走近鲁迅,我们会慢慢理解:他的家族是怎样从小康堕入困顿的;了解他的亲情和爱情。

走近鲁迅,我们看到了:先生是一个多么勤奋刻苦的求学者。

走近鲁迅,我们受到有益的教育:他对恩师有着怎样的感恩和怀念。

走近鲁迅,我们的眼睛为之一亮:原来鲁迅先生是如此生动,如此丰富,如此多面的普通人。

走近鲁迅,我们从他的交际中真切的感到:他的确是一位爱憎分明的文学大师。

走近鲁迅,我们会再一次拜读先生的作品,重新感受其作品的博大精深。

走近鲁迅,我们将永远鄙视那些把先生无限神化或者魔鬼化的人们。

走近鲁迅,我们就走进了一个精神和文化的殿堂!

他,就是我们的民族巨人鲁迅。走近鲁迅,追慕不朽的灵魂,胸中升腾起对自我未来的憧憬,蕴蓄着抚慰自我、提升自我的力量。走近鲁迅,追慕不朽的灵魂,构建起我们的精神家园,让我们拥有绿色的人生。走近鲁迅,追慕不朽的灵魂,固守我们的民族之本,实现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

走近鲁迅,你还会想些什么呢?

读书人网 >六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