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个星期,学校组织教师共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可能是担心一次给老师过多的阅读内容,老师的阅读的不够仔细,所以,校长每周只打印一章的内容。
起初,对于这一本说书,我觉得也是像以前的教育学书籍一样,肯定是理论空泛,可操作性不强。当我看完第一章后,就被文中雷夫老师的教学实践所吸引,特别是雷夫老师班级中发生的事情,感觉就是在和一个学校的老师交流一样,原来美国的教育和我们中国的教育也有同样的难题呀?看完第一章后,第二章还没打印出来,心中充满了对新的章节的渴望。隐隐有上初中时,看武侠小说的喜悦和期盼。
细细回想,以前学校买的教育学书籍也有不少,尤其是那些教育名著,如《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做最好的老师》、《做最好的家长》等等。每一本都看过,每一本却没有认认真真的读完。每次拿到一本书的时候,总是想:现在没时间,过一会再看吧。反正书就在我的手中,以后有的是时间看。这样的想法不时的出现,结果等其他老师要看这本书的时候,自己猛然间想起,啊!糟糕!这本书我才看了几页。
初中的时候学过一篇袁枚写的《黄生借书说》。书中言道“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不是自己的书,担心书的主人索要,所以就赶快读完。而自己买来的书,没有人会在后面催着要,必定束之高阁,以备日后观赏。可这日后又日后,又将读这本书的想法抛之脑后。
原来我们读书需要的不是“借书”,而是需要那种时刻担心书被别人索要的紧迫感。有了这种紧迫感,我们必定争分夺秒的阅读书籍,挤出一切可能的时间阅读书籍。这样一本书自然而然的也就读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