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刚刚买到《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由于时间关系,只是看了一下目录,今天看了第一章的前两个小故事。
一打开书,我就被她吸引了:她没有华丽的词句,没有深奥的道理,更没有刻板的说教,有的只是朴实的记录,记录着孩子的成长,记录着无处不在的博大母爱,更是在不经意间教会我们怎样成为一个“好妈妈”。
“孩子在成长中会遇到不少让他们感到困难和惧怕的事,家长的职责是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让孩子以积极平和的心态面对这些事情,把痛苦降到最低。”
“对于必须要让孩子承受的一些痛苦,大人应有几个原则:一是平静自若,不要表现出焦虑。二是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做,要用孩子能懂的语言向他说明。三是对于孩子所要承受的痛苦如实相告,尽量不夸大也不要过分缩小。四是激发孩子的勇气。儿童的忍耐力其实是惊人的,只要不吓着他,给出一个合适的心理预期,他们多半能够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难的事情。同时也要给他们退路,不要让孩子为自己流露的‘不坚强’感到羞愧。五是绝不通过哄骗或收买的方式达到目的。哄骗和收买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并不能真正缓解孩子的紧张,还有碍他们的道德发育。”
作者是通过“打针有些疼”这个小故事总结出以上观点的。书中的故事就是现实的生活,对于孩子必须要承受的,家长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更重要的是正确地传达给孩子。写到这儿,我想起了儿子吃药的情形了。孩子气管不好,着凉或发炎容易喘,严重时会无法睡觉。有一种药特别有效,但是奇苦,我也曾吃过,只吃了一次,因为太苦了,根本咽不下去。给孩子吃,难度会更大,况且那时孩子只有四岁多。费了很长时间进行说服,必要时我们还一起感受药的苦味,直到他能接受。看到孩子因药苦而干呕,很心疼,看到他勇敢的行为,很心安。孩子的承受能力有时是超过我们大人的。
第二个小故事“不要捉弄孩子”。
“‘逗’孩子和‘捉弄’孩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逗’孩子应该是以儿童的快乐为前提。是成人把自己降低到儿童的情趣中,以儿童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制造出让儿童快乐的事件,其中包含着童心、快乐,甚至幽默和智慧。‘捉弄’孩子,则是成人居高临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让孩子犯错误、哭泣和害怕。它的目的是逗大人高兴,给孩子带来的是羞辱、担忧和失落。”
明白了“逗”和“捉弄”的区别,我们应该更加地注意自己的言行,不做伤害孩子的事情,让我们的孩子拥有自信、快乐的童年,让我们的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