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名师之路”才是出路
先来看一看有多少人围着教育转:
第一伙人:早出晚归,扎根课堂,辛辛苦苦,敬业奉献,教案作业,计划总结,听课评课,学校家里,家里学校,是整天忙个不停的一线教师。一直呆在学校。大多数认为这是真正“干”教育的人。一线教师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大都是:加班加点,拼时间、拼体力、抢课堂、抢学生,(经常牺牲休息和节假日)更多的教师只相信投入而不相信“技巧”,虽然知道教育是“技术”活,但是并不愿意主动去研究自己的“技术”,一年又一年老一套、不同之处:只觉得教学工作是越来越累, 始终不明白为什么这么累。教师们还认为,谁的质量不好,就是谁没有下劲,不努力工作,或者是偷懒。主张成绩不好时多检讨自己,反省自己。被动使用教材、教辅资料。
第二伙人:蹲在办公室里研究教育,研究教师,研究课堂,研究学生,研究教法,研究学法,研究作业设计,研究教案设计,研究考试,研究命题方向,一句话:教研、科研人员。他们也经常去学校。我觉得这是“看”教育的人。(没有观望的意思)对于如何提高教育质量,教研员们自有一套一套的理论,一套一套的方法,因为没有亲自去上课,再好的方法也难以实现。教研员认为:成绩不好的老师是因为方法不好,或者说业务不精。 主张下功夫研究教材教法和教学艺术。经常给学校推荐教材、教辅资料。
第三伙人: 教育行政管理人员(领导)。领导也到学校去,到学校主要是检查工作,督促工作。 监督各项教育政策落实的怎么样,手中拿的是教育方针,教育文件、政策。我称他们是“管”教育的人。管教育的人信奉:只有管理才出质量、只有管理才出效益,把“管理”喊得山响。学校用什么书、用什么教辅、用什么资料也由“管理者”说了算,并有管理者统一“安排”。学校质量出了问题,领导们只认为:一定是“管理”出了问题。
第四伙人:搞各类教育报、刊、杂志、资料的人。他们想办法为教育服务,在服务中寻求经济回报。这些人服务教育,发展教育,同时也推动自身行业发展。把教、学、考,发展到如今的信息化时代,谁不相信“信息”会吃大亏。我称他们是“想”教育“事儿”的人。( 并无贬义)。他们聘请名师、邀请专家编写资料,开发新产品,抢占教辅市场。如:《教材全解》、《教材详解》、《教材分析》、《课课练》、《单元测试》、《AB卷》、《100分》、《走进清华北大》、《成功试卷》、《金版名卷》、《轻松夺冠》、《帮你学》、《学习方法报》、《英语周报》、《数理化》、《升学秘笈》、《中考快递》、《最后冲刺》、《绝密试卷》、《最后一练》、《最后一考》、《最后一卷》、《名师压题》、《全真模拟》,等等。还有配套的音像资料等。老师们想到的他们做到了,老师们没有想到的他们也做到了。为了能让老师、学生“剩劲”,不遗余力,细心周到,面面俱到。
现实工作中,这“四伙人”相处的并不好,配合的也不默契。甚至,自以为是,各自为政。结果是:教师在“困境”中发展,在“累境”中成长;教研员虽“指点江山”却不凑效,坐办公室里鞭长莫及、干着急;领导们为了加强管理,要求:坐班呀、考勤呀、签到呀、等,为了约束老师 “百法用尽”,老师们可能还是:拖拖拉拉、出工不出力,不按管理者的意图工作;“想”教育“事儿”的人更是纳闷:我们的资料多好呀!可有的老师就是不用 !没办法只好把躺在书店里落了厚厚灰尘的“心爱之物”召回。
怎样才能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呢?走“名师之路”才是出路。我发现:凡是名师,都是精与业务的教学能手,都是善于反思的教科研专家,也都懂管理、会管理,都自成一家,有自己特色的教案、学案。名师既是优秀的教师,又都是优秀的教研员,既是优秀的管理者,还是教材、资料成功的开发者。名师集教师、教研员、管理者,学者于一身。我们不一定都成为名师,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走名师之路。走名师之路至少可以帮我们成为一位优秀的教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