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闲话《三国演义》之三
《三国演义》里大大小小的战役无数,有名有姓的将领近千,其中作者着力刻画的也有很多,这里先从蜀国的五虎上将说起。
1、关羽
马骑赤兔行千里,
刀偃青龙出五关。
忠义慨然冲宇宙,
英雄从此震江山。
这首后人称赞关羽千里寻兄、过五关、斩六将的诗,最能表现他的英雄气概:胯下赤兔马、掌中青龙刀,威风凛凛,勇不可当;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忠心耿耿,义气冲天,甘愿放弃优厚的待遇,去寻找流落在外的兄弟,去担当不可知的一切。
千里走单骑是小说中的亮点,整个过程波澜起伏,最能表现关羽集忠、勇、信、义于一身的特点。如果说在此之前,温酒斩华雄是他在群雄面前初露锋芒;斩颜良、诛文丑是他为报曹操知遇之恩的牛刀小试;那么这一回,他携带刘备家眷闯关杀将,其中的凶险和困难真正考验了他的决心和勇气,也充分展示了他一诺千金、豪气干云、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势。
本来战败投降,是一件极不光彩的事,但在作者笔下,通过写关羽屯土山约三誓、降汉不降曹,则充分显示了他忍辱负重、顾全大局、光明磊落的性格。在此之后,关羽重归刘备麾下,建功立业,特别是长期镇守荆州,独当一面,斩庞德、擒于禁、水淹七军,威震华夏。
至于很多人说的“大意失荆州”,把丢失荆州责任完全归于关羽的大意,说成是他的刚愎自用、自负轻敌所致,我不敢苟同。
其一,率军北伐本来是诸葛亮原定计划,是他在隆中对时就谋划的统一中原的步骤,不能说是关羽轻敌冒进;其二,对于东吴的威胁,关羽并非不察,他设立烽火台、留下几员将领防守都表明了这一点;其三,荆州空虚责任应由诸葛亮和刘备来负,既然让关羽北伐,那就应该早调其他将领来镇守荆州重镇,为什么听任关羽一再从荆州往前线派兵,而不给他补充兵将?其四,在关羽北伐取得阶段性胜利之际,诸葛亮完全有能力也应该给他补充人马、巩固后方、积极策应,为什么蜀中一直没动静?其五,在吕蒙白衣渡江袭取荆州、关羽腹背受敌之际,诸葛亮也应该火速救援,为什么迟迟不发援兵?
当然,我们还可以一直追问下去,但是,历史却不容假设,它就那么眼睁睁地看着英勇无畏的关羽、义薄云天的关羽、威震天下的关羽一步步走向麦城、走向失败、走向死亡,为我们留下巨大遗憾。
2、张飞
小时候读《三国演义》,看到张飞怒鞭督邮一节,在感到特别解气的同时,觉得张飞这个性情中人很可爱。这一情节真是神来之笔,一个小官僚,因为手中有那么一点权利,就狐假虎威,作威作福,根本不把几位英雄放在眼里。那副嘴脸时至今日,也随处可见。他没有想到,他的这种做派,只能让一心向上爬的刘备害怕,却吓不倒燕人张翼德,在被一顿饱打之后,立即威风尽失、原形毕露、磕头求饶。
张飞这种直率甚至鲁莽的性格,在小说中多次表现出来:他看不起朝三暮四的吕布,骂他三姓家奴;他怀疑关羽不终,挺枪就刺;他多次酒后使性,鞭打士卒,直至最后引来杀身之祸。
张飞是个敢爱敢恨、爽快坦白、心口如一的人,他先是瞧不起诸葛亮,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但在随后实战中,又彻底拜服军师,言听计从,甚至有创造性地落实军师的布置。
猛张飞,是他给人们的普遍印象。当阳桥头那三声怒喝,能吓死对手、吓退奸雄曹操,威力简直比晴天霹雳更可怕;与马超挑灯酣战,让我们有龙争虎斗的感觉。但他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粗人,这从他考察庞统、义释严颜、多次险中求胜,可以看出。据说,历史上的张飞还擅长书法,真难想像,他那拿惯了丈八蛇矛的大手捏起小小的毛笔会是什么样子?
张飞的死亡,其实是由于关羽之死引起的。对他这样的性情中人来说,为兄长报仇,可以不顾一切,可以不要性命!所以他要呵斥已经做了皇帝的刘备:难道忘了桃园结义的誓言吗?他完全是在被愤怒冲昏了头脑的情况下,做出了毫无理智的举动,从而让自己被小人所害。他一生喜欢君子和有本事的人,看不起小人和平庸之辈,但最终却断送在小人之手。这也再次证明了那句老话:小人不可得罪。
3、赵云
赵云是智勇双全的大将,几乎没有缺点。
长坂坡一战,他在万马军中纵横驰骋,斩将夺旗,所向无敌,威名远扬;战桂阳之时,面对送上门来的好事毫不动心,颇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气;截江夺斗,更是当机立断,反映机敏,既抢下了阿斗,又能不伤孙尚香;甚至到了晚年,他还驰骋疆场,所向披靡,真不愧“常胜将军”的称号。
赵云还是少有的冷静理智的将领。
在刘备决意替兄弟报仇、兵伐东吴之时,是赵云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他说,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
相比刘备、张飞一门心思要报仇,不顾一切地打东吴,赵云显得是何等的有远见卓识。可惜忠言常常逆耳,理智难敌情感,赵云的合理化建议没有得到采纳,而且刘备因此还迁怒于他,不让这位常胜将军随他出征。
赵云最后一次立功,是在诸葛亮误用马谡、蜀军失守街亭、面临被包围的危急时刻,是赵子龙亲自断后,不仅毫无败军之相,还杀死敌将、击溃敌军,顺利班师。
4、马超
马超是以帅哥的形象出现的。
他出身将门,武艺超群,“生的面如傅粉,唇若抹朱,腰细膀宽,声雄力猛,白袍银铠”,人称“锦马超”,就是赞其帅呆、酷毙。
马超之勇,世所罕见。于禁是曹操手下大将,在他面前只撑了“八九合”,张乃当时名将,也“战二十合亦败走”。在曹操万马军中,马超简直就像当代的鱼雷驱逐舰冲突于古代的帆船中,所向披靡,让一向镇定的曹操也手忙脚乱,竟然弃袍割须、狼狈逃窜,差一点成了马超的俘虏。
但可惜马超勇有余,而谋不足,曹操一封胡涂乱抹的信就让他对韩遂起了疑心,不知不觉就中了离间计。在走投无路、暂投张鲁之时,又因得罪杨松杨柏兄弟,而陷入进退两难境地,无奈之下,只得投降刘备。
此后,马超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作为。这主要是刘备、诸葛亮对他不放心,不敢重用有万夫不当之勇的马超,怕他另起炉灶。
我想,马超投刘备,一定是想借助刘皇叔的实力和声望,再讨曹操。他不会料到,刘备对他如此戒备,让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可叹!
5、黄忠
黄忠属于大器晚成型的将领。
他虽然弓马娴熟、武艺超群,且有百步穿杨的绝技,但在当时那种混乱的局面下,只能屈居在长沙太守韩玄这样的窝囊废手下,蹉跎岁月,以致白发苍苍,一事无成。
在归附刘备之后,黄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因为关张赵太显眼的缘故,而显得泯然众人矣。
直到葭萌关之战,老将军终于忍不住了,为争得出战的机会,他“白发倒竖”,当众抡刀拽弓。这一通表演,让人看得心酸;这也是我们曾经熟悉的一幕:想当年廉颇不是也这样表演过吗?好在黄忠没有遇到奸臣郭开,他争取到了机会。假如关羽张飞有一人在,他能否出战,真的很难说。
好一个老当益壮的黄汉升,他在强敌面前,先故意示弱,诱敌深入,然后抓住战机,一鼓作气,接连夺得天荡山、定军山大捷,为蜀军占领汉中立下赫赫战功。
后来京剧《定军山》,就是以他为主角排的戏,戏中的老将军,刚强自尊,有勇有谋,让人看得热血沸腾,这正是该戏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后来,老将军在随同刘备讨伐东吴的时候,不幸中箭身亡,终年七十五岁。他完全可以在此之前,功成名就之际引退,享一享天伦之乐。但那不是他的性格,他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那句话:生逢乱世,大丈夫当效命疆场,马革裹尸而还。
壮哉,黄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