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儿子在吃饭时,谈到假期如何度过。
儿子突然说:“7月20号到8月20号老师补课!”
“不是放假了?”
“老师挣钱呗!每人四百!”
“多少人?”
“六个班四十个人。”
“咋这么少的人?”
“都是成绩差的!”
“天气这么热,老师真辛苦!”
“挣钱就不怕辛苦!”

“咱来算算帐!一个月四百,一天合多少钱?”
儿子算了一下,“十三块多!”
“一天几节课?”
“五节!”
“一节课又合多少钱?”
“两块多!”
“你再想想去年学英语时一个月300元,是隔一天上半天,一天合多少钱,一节课合多少钱?”

“一天合四十元,一节课合二十元!”
“哪个贵?天气这么热,这些孩子成绩差,给他们补课效果不明显,老师还要认真讲,还要担心孩子的安全。你看有人请妈妈去补课,妈妈就不愿去,一则天热不想受那份罪,二则担心学生安全,三则还要担心领导检查。为了一节课二块钱担这多么责任,老师仅仅是为了挣钱吗?如果为了挣钱就应动员你们班学生去补课了?”
通过一分析算账,儿子也觉得老师很辛苦,补课的目的并不仅仅是挣钱。也感到了自己理解的片面性,消除了对老师的误解。

虽然我不主张孩子假期补课,但对于老师补课这一做法,一定要让孩子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不能让孩子认识问题太偏激。后来我们又谈到老师对孩子的付出,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儿子觉得应当学会感恩。我欣慰地点点头。
孩子正处于对事物认识的懵懂阶段,有时会直言不讳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可能出现偏激现象。作为家长,只有正确地引导,孩子才能不脱离正确的轨道。当孩子偏激时,作为家长如何做呢?

一、要仔细倾听,听出孩子谈话的问题所在。千万不可急躁,否则就失去倾听的机会,孩子也可能会封闭自己,不愿与你交流,如果没正确的引导就会偏离轨道。
二、要立即想出办法,解除孩子问题症结所在。如果你当时没想出办法,可以把问题交给孩子,让他从当事人的角度考虑如何做,抓住他的思维漏洞再指名方法。
三、要利用好机会态度诚恳地和孩子谈心。以这件事为源头谈到一个人的修养和品行,让他明白“人无完人”。我们生活在这个错综复杂的社会中不可能看到完美的人,对他们的不完美性应学会适应。我们不能改变别人,但可以改变自己。只有从对方立场来想,人人才容易相处,社会才会和谐,生活才会过得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