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倾听、碰撞、沉思 打破、揉碎、重塑作

发布时间: 2018-01-03 11:30:42 作者: rapoo

倾听、碰撞、沉思


打破、揉碎、重塑

——“飞翔者—教师勇气更新”活动所感


韩素静

4月11日-13日,我参加了由北师大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和北京八十中合办的“飞翔者—教师勇气更新”活动。本次活动的发起人是《教学勇气》的翻译者吴国珍博士,她在北京持续八年做引发教师心灵智慧的叙事探究活动,去年在上海举办首届教师“勇气更新活动”,拉开了教师心灵成长共同体走向公众的序幕,这是继去年“试水”活动之后的又一次活动。


我一向是个“惰性分子”,即使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很多时候我也是一个静观者。现实中的聚会,我更会躲得远远的,隐匿在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观看别人的热闹和疯狂。但这次,尽管最初不太清楚“勇气更新活动”的具体内容,但也毅然决然地报名参加,因为“吴国珍”
“钱理群”“张文质” “王丽琴”“凌宗伟”“林茶居”等一个个鲜活的名字,就足以“称得出”此次活动的质量。

于是,决定打破自己,主动报名参加。如果用几个关键词来形容的话,第一个词语便是“温暖”

这是我的首次独自一人且无人接站的外出,尽管距离北京不太远,但想到下车后的若干周折,心里还是有点不安。4月10日下午,列车愈是接近北京,我愈是忐忑,我不知道,凭借一条短信,我是否能顺利地倒车三次,找到所住的宾馆。

给在北京上班的学生小吕发短信,她回应去接我。看她这样说,心里似乎有了着落。后来,她陆续给我发来短信:“我先去给你买一张地铁票,要是先到了,找个地方乖乖等我,我去找你,一会给你信息”“我买好票了,在北2出口等你,可以直接坐地铁,出站时注意安全”,看着这些文字,紧绷的心释然了,十五年前的那个小丫头,已经可以供我依赖了。


温暖不至于此,不至于小吕跑那么远的路去接我,再拼命提溜着我的行囊挤地铁、挤公交,陪我整整两个小时,陪我站三十站地。温暖还在别处等我。


因此次活动属于民间组织,再加上近段时间对出差费用管理特别严格,所以,最初报名时,为避免领导不同意,我表示我可以自费,只要允许我在时间上请假就可以了。还好,领导同意我报名,但具体是准许时间假还是可以报销费用,我不得而知,也不想细问,只要允许时间上请假,我就已经很满足了。


为压缩费用,我主动询问三人间。我的想法是,即使领导准许报销,我也不想因为自己的私自活动而增加太多的负担。但由于宾馆没有三人间,我只好和别人住标间,但,没想到,即使标间,江苏的沈兰老师还是拿出了全部费用。说真话,那一刻,在感受温暖的同时,我多少还是有些尴尬和难堪。


第二天去会场,王丽琴老师又寻找我并询问我是否自费,我点头称是,没想到丽琴老师接着说:一会我给你拿一套餐票……


心里暖暖的,看起来,我这次注定要当“白吃”了。坐在会场,远远看见张文质老师走来,他走来,对着我们说:让我猜猜这是谁。我微笑,主动站起,他说:这个是韩素静……刹那,温暖!


活动还没有开始,我就已经感受到满满的温暖,所有的孤单和顾虑,都化为了乌有。


接下来的三天内,我用这样的六个词来形容:倾听、碰撞、沉思;打破、揉碎、重塑。


三天内,钱理群、张文质、于树泉、凌宗伟等名家的讲座,荡涤了精神上的尘埃,让我进一步坚定了行走方向;八十中的课堂观摩和团队成长展示,让我在艳羡之余也得到了带领团队的方法。除了这些,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12日下午和晚上的“分组叙事”。


也曾参与很多活动,所有的活动都是要么聆听要么讲述,要么在聆听中激动,要么让别人在聆听中血脉贲张。但这次活动,除了聆听外,组委会还安排了“叙事”环节。每个参会者都可以和专家博士坐在一起面对面聊聊自己的故事和经历,为让每一个人都有充分的时间,组委会把参会者分成了那么多小组,好让每个参会者都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发出自己的声音。


参与就是成长,能发声的参与更是深度参与,并且,在讲述之后,同组的几个人还要交流和碰撞,更有专家及时的、适时的点拨和引领。如果说专家讲座是普及教育常识,那么,教师叙事就是针对每个人的体检,让专家对自己把脉问诊。


在这一过程中,我积极参与,讲述了自己的课堂。以前,总觉得自己的课堂还较为开放,但经过专家分析,才发现自己的课堂依然有那么多的禁锢;以前,总觉得自己的团队已很公平公正,但经专家的点拨才发现,团队建设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下午的叙事,我在“开放课堂”组。在这个组里,我分析了当下课堂不开放的原因是固有文化、固有思维的限制,这些固有的东西限制了我们的思维,让很多人的思维变得僵化;其次,还有教师本身的力量,力量的大小决定了能否支撑得住开放的课堂所有的走向。针对这些原因,我认为教师一方面要真正打开自己,多换个角度思考,另一方面,还要主动强大自己,让自己能游刃有余地把握课堂走向。分析完毕,我讲述了自己执教《悼念玛丽居里》一课时的一个意外生成:当课堂接近尾声时,我在黑板上板书出“道德品质大于才智”几个字,板书时,我听到一同学悄悄说:“这是爱因斯坦的看法,其实现实生活中还是才大于德。”听到这样的议论,我决定改变思路,于是开展了一场“无德无才”和“无德有才”的辩论赛。


这个案例,是我一向骄傲的案例,我自以为这样的课堂是比较开放的。当李伟博士回应时,他询问课堂的结果,我自以为是地说效果还可以。李伟博士说:“其实,人生是个很复杂的命题,不仅需要才和德,还有其他很多方面的,很多人德和才并不太突出,但也生活得很好;并且,凭借一次辩论就想解决这样的问题,也似乎有点太简单了……”


尽管最初听到这样的点评,我还想辩解维护,但考虑一番,李伟博士说的何尝没有道理?那一刻我才知道:原来,自己的思维也是如此的僵硬。


晚上的叙事,我参加了“我们的共同体”叙事小组。在这个小组,我讲述了我们的共同体,并且做了几点总结:第一,共同体的核心价值应该是自身成长,不要承载过多的、外在的、物质的内容;第二,共同体成员应该是内心有成长愿望的同行者,而不应是外在的附加的证书;第三,共同体成长的措施可以有很多,但绝对不能离开阅读;第四,共同体成长过程中要有专业引领,来自于同伴的,来自于专家的,这引领,不只是赞美和夸奖,更要有质疑和碰撞;第五,共同体需要有灵活的进出制度,有成长愿望的可以随时进来,暂时不想成长的可以随时退出,否则会成为死水一滩。在这点上,我举了我们共同体中的“强行退出制”。我们工作室的制度规定,如果某位同伴有特殊原因,可以请假,甚至可以请一个学期的假。但如果既不请假,又持续四周不能按时完成共读共写任务,那么就启动“强行退出制”……


在回应阶段,李伟博士这样说,“韩老师的认识很到位,共同体就应该是这样的共同体。但对于韩老师的‘强行退出制’,我保留我的看法,这个词语让人不舒服,有些不人性。”李博士谈到这里,其他同伴不同意了,有人说,韩老师的做法已经很人性了,都允许请假一个学期……这也是我一向的看法,但李伟博士还是不赞同。


晚上回到房间,和吴樱花老师谈起这个问题,吴樱花也说这样的用法不合适,她解释说:“强制”一词就表示这个共同体中你占主导地位,既然他已经一个月不能跟着一起行走了,干嘛还要再“强行退出”,而不是他自己自动退出呢?


一个解释,又是令我恍然大悟……


这就是碰撞,这就是思考,有了这样的碰撞和思考,我们难道还不想打破自己身上固有的枷锁?对,努力打破禁锢自己的枷锁,把所有的禁锢揉碎,然后重新塑造出一个新的自我。


除了讲座或叙事对自己的冲击外,即使和吴樱花老师住一个房间的闲聊,也是极大的收获。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考方式,我详细地讲述了发生在我身边的人或事,樱花老师运用她的思考方式帮我进行了分析。真好,很多时候,换个角度,就会天朗气清。是啊,当你等待一个人的帮助而他迟迟不肯伸出手时,你为什么不能直接提醒他一声?要知道,你的提醒,可能就打破了他身上的禁锢。当你催促一个人成长而他用种种理由拒绝时,你干嘛纠结?说不定他满口的拒绝的同时,内心已经在积极的回应……


真好,三天的时间,一直在碰撞,一直在沉思。人生的精彩就在于不经意间就遇到的这些人和这些事,以前费了很大力量也打不开的一个结,说不定别人的一句两句话就能让它迎刃而解。


见到了1+1上的很多朋友,远远地观望着:赵清风、严中慧、小尘、沈兰、笔架山、泡桐花开、细雨栀子……一个个名字和一个个鲜活的面孔对应在一起,可惜,我是个被动的人,所以,你们,只是被我装在了我的心里……



时间,还是同样的时间,默默地流淌着。如果没有这次的出发,我还是原来的那个我,窝在自己的小窝里,快乐着自己的快乐,烦恼着自己的烦恼。而这三天,正因选择了不同的旅程,正因有了不同的内容,生命中掀起了波澜,日子变得鲜活而有意义。坐在返程了列车上,我给朋友发了这样一条短信:我,已经不再是出发时的那个自己。





读书人网 >中考话题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