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向名家学习点什么作文
发布时间: 2018-01-04 11:30:17 作者: rapoo
我们应向名家学习点什么
文/李明远
每当聆听名家的报告,我常常会思考:我们离名家有多远?我们与名家相比少的是什么?我忽然觉得最重要的是少了意识、少了觉醒,我们身上缺少成长意识,缺失对自己才能的认识与开发意识,我们总把工作当做职业、谋生手段,缺乏行行皆有状元的观念,让自己的潜能都处于沉睡状态。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处于教学发展期,对专业发展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这时依托名师资源,让名师导引着我们突破发展的瓶颈,是捷径之一。
一、学会拥有名家那种心怀学生的情感。在阅读名家们的理论著作随笔、聆听着名师们的一次次讲演后,我们不难发现,在名家们的眼中,学生无疑是最重要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夏尊先生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斯霞先生的“童心母爱教育”、李镇西先生的“从爱心走向民主”等,无疑是最好的例证。尊重和关爱每一位学生,把他们当做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来对待,永远用平等与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他们,这样学生才会亲近你、信任你、奔向你,才能在你的引导下乐学善学。心怀学生,教才有情,有情的教育,才是提升教学品质的根本。只有教师始终以一种崇高的责任感和爱心来面对自己的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解决教学中的难题,从而推动自己的发展。
二、学会拥有名家那种安守寂寞的心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治学之路是艰难而又寂寞的。学习名师,我们看到了他们那于困境中坦然面对、治学中坚韧不拔的精神。于漪老师面对艰苦的岁月,无数的考验,从最基础的教学基本功提高入手,潜心钻研教材,“把边边角角的时间都用上了”,面对他人的不解和疑问,孜孜不倦地探寻语文教学的真谛,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余映潮先生乡间执教十四载,在忙碌中坚守着自己的理想,坚持着读书,坚持着记笔记,坚持着思考,寻找着语文教学的规律,50岁开始上示范课,厚积薄发,课堂教学中所蕴涵的对于教学的深入思考令我们收获颇多。窦桂梅老师从参加工作第一天起,她就意识到,她不属于一份工作,而属于一番事业,从教以来,她阅读了约300万字的专业书籍,写下了20万字的读书笔记、500多万字的文摘卡片、100多万字的教学笔记。名家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治学需要刻苦钻研的精神,需要安守寂寞的耐性,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地得以发展。
三、学习名家那种不断反思的态度。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曾说:“保持教育理性状态的前提是群体具有反思能力。而名师就是处于反思的‘多震地带’。他们在反思宏观的教育,也在反思教育的细节;他们在反思历史,也在反思现在,尤其是在反思自己。名师是我们教育界反思状态的发动机——他们启发我们,这便是名师的价值。”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在繁忙的工作中坚持反思是名家们的一个普遍特征,而一般教师总是在埋怨自己工作太忙太乏味却不知自己走进了“磨道效应”的怪圈。当我们面对名师授课时挥洒自如的表现而由衷钦佩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过,他们今天的成就决非一朝一夕换来的,那是经过长期积累、反复历练、不断反思的结果。叶澜教授也曾经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的确,反思的精神对一名有志于提升自己专业素质的教师而言何其重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他人的教学行为,在反思中不断加深自己对教学的认识,方能逐渐领悟到教学的真谛。在学习名家的过程中,只有把名家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融入到自己的个性中,反思的过程才真正具备了激励我们成长的功能。
四、学习名家那种对教学个性的追求。纵览当今教学名家,无一不拥有自己对教学的独到理解,鲜明的教学风格使他们卓越不群,自成一派。我们学习名家,亦应该学习他们对于自身教学个性的重视和追求。在我们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必然会经历一个模仿借鉴、吸收消化的过程,但在课堂教学中不能简单机械地去模仿,要注重创新,善于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善于寻求和利用各种教学信息,善于变革自己的教学策略,要学会合理地处理教材优化教法,形成有个性和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好课也是创新的结果,如果大家只是去模仿,而不是去创新,其结果必将导致课堂教学僵化。诚如窦桂梅老师所说:“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是自己成长的最大敌人。我对自己说,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更着‘风’跑。对自己的教学,不要考虑完美,要考虑最有特色。”
今天,我们看这些名家得仰望,然而他们的昨日却与我们相差无几,但一切都在一念之差中。学习名家的过程是一个寻找自我的过程,是一个探寻教学真谛的过程,当我们在学习名家的过程中,能够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自身真正的教学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