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声儿来
“读书”顾名思义,就是要把书念出声儿来。你看:“书声朗朗、抑扬顿挫”,这些词儿,都形容了我们读书的情形。
我小时候,老师严格地要求我们读书、背书。直到今天,我还能记起她叫我们朗读《懂存瑞舍身炸暗堡》、《十里长街送总理》、《草原》、《林海》等课文的情形——课文内容及动人的语调已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记忆中。文学描绘的真情与美丽一直吸引着我,以至于我现在情不自禁地投入到了亲子阅读中。
一、 女儿朗读,声情并茂
常听女儿说,今天,蝴蝶老师又让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了;今天,我们又读博文了。真带劲!
女儿的班主任蝴蝶老师特别注重朗读。每逢学生中推荐的或好的博文,她都打印出来,让孩子在全班朗读。朗读的同学充满着自信、充满着自豪。由于读得是自己亲手写的文章,读得特有真情实感,听的同学,也感觉,原来好作文就在我的身边啊,学习起来是那么亲切、那么自然。读时,蝴蝶老师做适时点评,让听的同学心中有数,目标明确。一学期下来,4.3博客圈的同学朗读水平和写作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本届“书香班级”大赛,班内竟有40多人参赛,比上一届多了一半,更可喜的是,圈内由30多人的博文都被校信通推荐过。这都是朗读带给同学们的感染啊!可喜的成绩、高昂的势头!
朗读的氛围深深地影响着女儿。周末,女儿在读老师留的作业,课本后面的自选课文各读三遍,她情不自禁地告诉我,妈妈《木笛》这一篇特别感人,你应该看看,说着,就要把书给我,可还没等我接过来,她赶忙说,妈妈,还是我给你读吧,我一听,正合我意。连忙说,好啊,你读给我听吧。我立刻放下手中的活儿,听女儿朗读起来,只见她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掌握得那么到位,表情自然、语言流利、又那么投入,把 “大师和朱丹的一段对话,以及,后面的朱丹拒绝演奏欢快的曲子,而到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前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读得那么真情,仿佛她已进入了那个考场,亲眼看见了大师和朱丹。我心中暗喜,女儿能够进入角色地去感受人物,还自愿地放声朗读,这不正体现了她学习语文的兴趣吗?潜移默化中,孩子的语言能力、感悟能力、理解能力、辨别能力都在提高啊!
二、亲子共读,遨游书海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儿童时期,孩子的听觉记忆要比视觉记忆好得多。孩子幼儿时期,每天睡前,我都要给她讲篇幅简短、内容浅显的童话故事。比如:《中国童话》、《格林童话》、《幼儿画报》等故事,小学低年级时,我仍然每天睡前给她讲两三个童话,包括低年级作文,如:《小木偶奇遇记》、《绿野仙踪》等长篇,每天讲一章,快快乐乐地入睡。讲时,语速稍慢,用儿童画的语言,再配上适当的肢体语言和表情,把故事讲得绘声绘色。由于是面对面的讲述,很有亲切感,还不时地提出一些小问题,如:故事中主要介绍的是谁?他们做了一件什么事?结果怎样?你喜欢故事中的谁?为什么?答案不求完美,只要孩子在想,都给予鼓励,然后,我再把要点总结、概括给她听,掺扶一把。
现在,女儿上四年级了,阅读面更宽了,大部分时间是我们各自的阅读,但朗读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愉悦,会让我们常常朗读一些美文,比如:《远方的小星星》、《当花儿休息的时候》、《时文选粹》等篇目。您看,读的文章深度在增加、意境更美化,这样,感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很快。女儿的观后感,读后感,写得很顺手,对提炼文章主题,辨别人物真善美、假恶丑,事件是非对错,都有了较强的分析能力,
三、参加读书会,
“母亲节”时,应邀参加了“三朴”的“赞歌献母亲”家庭读书会,和着音乐诵读母亲赞歌,大人孩子此时此刻,都用最标准的普通话来朗诵,在这样的氛围中,你不投入都没法,那深情的音乐、那倾听的神情、那想抒发的激情,都会让你入情入境,好像《子午书简》,读得那么自然、悟得那么真切。
“父亲节”时,几个家庭开一个感恩教育读书会,也是意义非凡的。在读书会上,我们每一家又诵读了对父亲的默默爱戴和感谢之情。有的是从网上搜的诗歌、散文。孩子们读得却是自己亲手写给父亲的赞歌,如:“小小机灵鬼”的《深深的父爱》、旋风龙骑士的《父亲,您是我的榜样》“小书签”的《爸爸,女儿想对您说》、小月牙的《父爱在我心中》、黑眼睛的《颂歌献父亲》等,同学们在一起,互相感染、互相激励,一个比一个有感情,在我们的赞叹与掌声中,孩子们个个信心百倍,那场面,至今令我记忆犹新,我想:给孩子们留下的记忆那将是一笔难忘的财富。
“六一”儿童节、“端午节”等每逢节假日,蝴蝶老师总会设计相关的读书会,来锻炼孩子们。机会是创造出来的,能力是培养出来的,成绩就自然而来了。看看,由于坚持朗读,孩子们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旋风龙骑士、小小机灵鬼”同学被选为学生代表,周一做国旗下讲话,博腕儿的美名早已被他们戴上。
“小月牙”同学代表学校在教育中心举办的“祖国在我心中”演讲比赛中,荣获二等奖。荣获“阅读天使”称号。
“小书签”同学有了朗读培养自信,现在变成了一个自信、开朗的活泼少年,在同学中有很高的威信。曾两度荣获“阅读天使”。
读出声儿吧,每本书都有自己的“音调”。那些真正优秀的作品,“音调”都像音乐般优美。无论是读经典诗词《日有所诵》,还是读泰戈尔的《飞鸟集》,还是读 《严文#童话》,都不妨出声朗读。博腕儿三朴说得好,“读”,若水滴石穿,剑在喉——刻骨铭心。
读出声儿来,就从少年时代起培养这种美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