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返校的日子,许多学生一早便来到校园等候老师的到来。我们班的梁健来的较晚,是被爷爷强行带过来的。据说孩子因为每天在家上网,没有完成作业,担心被批评,所以死活不肯来。爷爷哄骗说到时候我就告诉老师你在家生病了,一直输液,所以没写完作业。就这样连哄带骗把孩子送回了学校。
“这孩子咋办呀?在家谁的话也不听,不让上网就乱摔东西,没办法呀,管不住!放假几天,从不出门,整天上网,也不学习。。。。”爷爷沧桑的面孔上一脸无奈。
“梁健在家从不出门吗?有同龄人和他一起玩吗?”
“从不出门,没有认识的朋友。你知道,他是聋哑人,没法沟通!”
“孩子挺孤独的!你们和他交流吗?”
“我们说什么他都知道,就是不听。非常任性,从小就是要什么就必须要到手,我们从没有亏待他,要啥买啥。现在长大了,越来越不听话了。。。。”
“从小他就没有朋友吗?”
“没有朋友。他爸爸是聋哑人,没法沟通,加上整天不在家,基本上都是我们老两口管孩子,他说要什么就必须要到手,不然就是发脾气摔东西,能满足的我们都会想办法满足。他说要上网,我就买了电脑,装了网线。现在迷上电脑了,回到家就只知道上网,真没法呀!”家长不停的数落着孩子的种种不是,根本没有意识到这其中的因果关系,也没有去体会这样孤独的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爷爷奶奶以为自己努力满足孩子的每一个物质要求就是尽到责任了,从来没有考虑过孩子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也有自己的情感需求,尽管他不会开口说话,但是他也需要玩伴,需要亲情和友谊。可是,是谁剥夺了孩子的这份权力?引导孩子和周围同龄人交往是一个合格家长非常重要的功课,有朋友,有家人,孩子才会有归属感!人类的需求是相同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当基本的生存需求满足之后,会有尊重和爱的需求,归属感的需求,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需求。孩子真正需要什么,不仅仅只是物质的满足,还有爱和归属的需要。可是,从小到大孩子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那里没有声音,没有朋友,没有快乐。虽然外在的物质满足了,可是内心的情感需求一直以来都是空白。在孤独的世界里,孩子找不到快乐,但又苦于无从表达,只能用任性来达成目的,只有在家人满足其愿望的时候才能体会到爱的温暖,所以他才会不断的要。
不听管教上网成瘾的问题表面是孩子的错,可是你可曾看到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在他的世界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又隐藏着怎样的情绪感受。如果我们只是看到表面的假象,以为那就是真实,可能我们永远也不可能走进孩子的心灵。作为家长,引导孩子学会和周围同龄人交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课,有了朋友、有了寄托,孩子能融入其中,自然也就远离了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