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第21名”聊一聊
俗话说一天之计在于晨,为了督促班里的同学好好利用早晨的大好黄金时间,我在班内倡导同学们尽量早到教室五分钟。后来,为了使我的倡议落到实处,我每天早晨统计最早到班的前二十名同学,然后设立了一个“启明星”奖,凡是每周早到班三次以上的同学,都可以获得这个奖项。
上一周统计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了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前两天,每当我写完第二十个同学的名字,紧随其后的,就是浩天。我暗自替他遗憾的同时,也没有说什么。
可是,更巧合的还在后头,一周七天,有四天的时间,浩天都是第二十一个到班的同学。我的遗憾加深了。浩天一直是班里学习的佼佼者,而且成熟稳重,在班里传递了更多的正能量。可是,就因为几十秒一分钟的延后,浩天与上周的“启明星”奖失之交臂。虽然评这个奖不是什么大事,但是,我觉得这是督促他往前走一步的最佳时机,我觉得有必要和他聊几句了。
于是,上周日上午,我见到浩天,对他说:“浩天,你知道这周你都是第几个进教室的吗?”
“几个呀,老师?”他显出了浓厚的兴趣。
“连续四天都是第二十一个。”我不无遗憾地说。
“啊?真的呀?”显然,他知道二十一意味着什么。
“给你看两段文字吧——”我把事先准备好的两段文字推荐给了他。
一段文字摘自日本小山升的文章,是这样的:“日本的第一高峰是富士山,这点尽人皆知。那么第二高峰呢?答案是南阿尔卑斯的北岳,能够在听到问题的当下就回答出正确答案的,到目前为止我只碰到过四个人。而这些人不是登山爱好者,就是在那个地方出生的人。 ”
一段文字是借保龄球的得分规则来阐释道理的:“保龄球投掷对象是10个瓶子,你如果每次砸倒9个瓶子,最终得分90分;而你如果每次能砸倒10个瓶子,最终得分240分。社会记分规则就是这样:只要你比别人稍微优秀一点,能再多坚持一会,就赢得更多机会。这种机会叠加就是人生效应的逐级放大,最终造成人与人之间巨大的落差。”
看完我推荐的文字,浩天马上明白了我的意图,他朝我重重地点了点头,说:“老师,我懂了!”
以后的日子,浩天都能早早到教室。每次他斗志昂扬地走进来,和我目光相对时,他总是很得意地一笑,而我也总是给他伸出大拇指。
一切尽在不言中。
浩天是一个勤奋的孩子,他也是一个很有悟性的孩子。班级设立的“启明星”奖只是我督促同学们的一个小小措施,浩天得奖不得奖对他的成绩影响也不大。但是,我想借这个机会推他一把。我想同时让他明白,凡事再努力一点点,你的人生境界将大不同。
有的孩子,也许关键时刻的一句点拨,就能使他跨入更加优秀的行列。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