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孔子不是神是一个象征作文

发布时间: 2018-01-12 11:41:42 作者: rapoo

孔子不是神,是一个象征

马祥勇

曲阜城南门仰圣门上,镌刻着清乾隆皇帝御笔匾额“万仞宫墙”。“万仞宫墙”四字,来源于《论语•子张篇》:“子贡曰:“譬之宫墙,赐(子贡)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子贡把夫子之道比作“宫墙数仞”,后世增为“万仞”,以此比喻孔子的道德学问高深莫测。

然而在我认为,孔子并不神圣。人人可以为尧舜,人人也可以做孔子。

写这篇文章之初,我一度想把文章的题目定为《走下圣坛的孔子》。我在孔子故乡读了四年大学,我曾无数次穿行于孔庙外幽深的古巷,无数次抚摸那斑驳陆离的古老宫墙,无数次在偌大的孔林里感受来自远古的灵魂的风。在我心中,我就是在邻居家串门,孔子,他就是邻家孔二叔。他懂得生活,他会赌咒发誓。他穿行于人间烟火,他也曾汲汲于仕途而不得,穷困潦倒中还被人抢了行李。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被无数的人们津津乐道,师生同浴,其乐融融;《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师生问答的教学情景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诗人徐志摩曾经说过:“我的学问是在剑桥大学的校园里被我导师的烟斗熏出来的。”那么同样可以说,空门弟子是在和孔子如沐春风般的言语对答中潜移默化、修身成学的。

至于儒学被后世皇权绑架或利用,孔子也被称为“无冕之王”,实在是一种世俗的误解——孔子需要这些么?至于孔子墓前树立的“大成至圣公文轩王”的碑、孔庙里庄严辉煌的大成殿,还有大成殿前现代 “八佾舞”的表演,都和孔子的荣耀无关,都和孔子的价值无关。

孔子的价值何在?

我始终以为,真正伟大的绝不是超自然的神灵,而是孕育于平凡人生中那些令人敬仰的精神和昭示着生活或者生命意义的伟大象征。孔子的教育生涯遭遇的困顿和挫折绝不比我们今天少,然而当我们追溯到孔子的生活本质中去的时候,却会发现孔子对形而上的道的信仰与追求是相当执着而且强烈的,即便是在他已陷于穷途末路的时候。“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一个像颜回那样的有精神信仰的君子,会生活得相当充实并具有人格力量。孔子从来对超功利的艺术与精神领域的追求看得远比物质上的收获更重要,他说过“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哪怕他生活在贫民窟里,他脸上依然布满圣洁的微笑,哪怕在颠沛流离中,他依然有坚毅的目光和优雅从容的姿态。世事纷乱中,他也从不曾改变自己的信仰。“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样一种生命的姿态,就应该成为我们今天生活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的师者们虔心信奉的宗教。

我坚信,哪怕孔子生活在“批林批孔”的时代,他思想的光辉、坚定的信仰,从容优雅的生命姿态,依然会向无尽时空的无数人们宣告,他永远知道自己的方向,他永远是这世界的无冕之王。正如霍金所说:“即使把我关在果壳里,我依旧认为自己是无限宇宙之王。”这种睥睨万世的自信和困厄中的坚守,我们有吗?

孔子的教育没有脱离人情人性,因而显得真实,孔子的教育立足于人间,为了人生,因而显得可爱。孔子的教育因其执着于理想不动摇,因而成为具有宗教意义的信仰。

“东鲁春风吾与点”的境界渐行渐远了,当今天的教师们在追寻一个古老背影的时候,首先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像孔子那样真诚、真实的人,成为一个在道德层面上 “永不卑贱、永不虚伪、永不残忍”人,成为一个在困厄中也矢志不渝执着于教育理想并孜孜不弃的人。

孔子也罢,堂吉诃德也罢——我们这个世界不缺少表演,太缺少象征。

2012-9-13 零点12分

本文载2012年9月28日《中原石油报》

读书人网 >中考话题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