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用“有效”把脉 依“需求”拓展作文

发布时间: 2018-01-29 11:17:59 作者: rapoo

用“有效”把脉 依“需求”拓展

——听石瑞娟执教《小桥流水人家》反思

“拓展延伸”是我校“三维六度五环节”教学模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环节的设置是为了倡导老师们对现有教材进行有益的补充,从而达到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能力的作用。学校在对这一环节的阐释中明确指出:要想达到应有的效果,就要把握好拓展延伸的合适“度”。即:源于课堂有限度、跳出课本有高度 、把握学情有准度。这一教学环节的设置完全吻合了《新课标》对语文阅读教学提出的明确要求,即:在加大思维容量的同时,扩大有效信息量的传递,课文阅读与课外阅读要紧密结合,要指导学生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中获取信息,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是啊,语文教学是做加法的艺术。叶圣陶先生早就明确指出:“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语文教本不是个终点。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吕叔湘先生也有一个精辟的观点:学语文,三分课内,七分课外。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小学语文教学不要“深挖洞”,要“广积粮”。

由此可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语文教学绝不能仅仅停止于课堂、滞留在课本,而应立足课堂,着眼课外,把拓展阅读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果我们能把握得适时适度,拓展阅读就会像一条美丽的丝线,将散落在书海里的美文按主题、作家串联起来,使一篇篇灵动鲜活、文质兼美的文章变成为孩子们继课文学习后的又一道精神大餐。打个比方来说吧,一次拓展阅读就像是种植一株榕树,课文是榕树主干,与课文相关的作品就是枝枝叶叶,其中的每一个作品都可能成为一条须根,只需加以“灌溉”,又能散发枝叶。久而久之,在学生心中,培植出一片茂密的“文学丛林”。最终让大量的阅读,广泛的积累,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发展的动力。

然而,如果把握不当,要么会让拓展阅读变了味,将语文课“切换”成了思想品德教育课、影视音乐欣赏课;要么画蛇添足、喧宾夺主,造成学生对文本的阅读走马观花和体验的浅尝辄止。要么流于形式,不关注教学实际,耗时低效。

如何让拓展阅读成为课堂的生命线?经过讨论,我们组老师一直认为,首先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必要性原则 在进行文本拓展时,必须根据学情需要,考虑是否有拓展的必要,不能随心所欲的,想怎样拓展就怎样拓展,想拓展成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教学需要拓展,但是决不能为了拓展而拓展,不能让拓展成为形式。2、文本性原则 即拓展的时机、内容、宽度和深度等等要素都要围绕文本来考虑和设计。有效的拓展应该是原有文本的拓展,恰当的延伸更是原有文本的延伸。文本拓展,要超越文本,更要反哺文本,离开文本的拓展那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3、适度性原则 有效的拓展,内容不在多,在于适度,在于恰到好处。如果容量过大,学生就会难以掌握,甚至无所适从,课后也没有什么印象,这样的拓展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就失去了拓展阅读的意义。同时,“拓展阅读”要追求以下目标:即扎实高效 、无痕 。

鉴于上述理念,再看石瑞娟老师执教的《小桥流水人家》,我对整节课的设计有以下看法:

其一:这节课石老师适时地进行拓展阅读。如揭示课题时,石老师由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自然导入,不仅让孩子体会到了作者命题的巧妙,也让孩子欣赏了这首意境优美的小曲,开阔了视野。

接着,当学生赏析了文章字里行间的意境之优美,体会了渗透的思乡感情之浓厚时,石老师又水到渠成,不着痕迹地出示了一首现代诗《故乡》:为什么年少时匆匆远离\留下你守卫那一片土地\为什么两鬓斑白又会像孩子\扑进母亲永远温情的怀里\我知道故乡\你是一棵不愿行走的树\一旦把根扎进泥土\就举起蓬勃的生命之旗\敢于抗击所有的风雨\为什么那条门前的小河\早消逝在岁月的云里\可走进我梦境的\还是当初那欢快的涟漪\依旧的是曲弯的山路\流淌的羊群\还有一杯纯正的乡音\故乡,我只是一片被你举起的绿叶\不管云里雾里\不论天南地北\哪怕有一天凄然落下\我也会,用尽全身的力气\把最后的一个亲吻——献给你! 这首诗的适时呈现,对激发学生的浓浓乡情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最后,当学完全文后,石老师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了几篇表达思想之情的文章,让学生课下自主阅读。

其二:这节课的设计能够从整单元入手,整体把握。本单元的训练主题是“悠悠故乡情“,几篇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手法,表达着浓浓的乡情。而《小桥流水人家》处于单元的最后一课。石老师在引领学生阅读本课时,从整体入手,先引导学生回顾前三课分别是运用什么来表达思乡情的,从而自然过渡到本文的学习、体会,既让学生领略了每课的相同点,更让学生体会到了每课的不同点。

其三:一点看法。从拓展阅读的实效性来看,在听了的过程中我感觉到,这些环节的拓展石老师没能夯实,没能使其真正为加深理解文本“服好务“,犹如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比如:揭题时《天净沙秋思》的拓展,老师只是停留在“这首小曲中哪一句引起了你的注意?”当学生说出“小桥流水人家”后,就一掠而过,没能揭示出作者这样命题的“妙”处。还有结课时拓展的几篇文章,老师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出了几篇文章的题目,就草草收场下课,不能够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同时,拓展阅读这几篇文章目的何在?是为了增加阅读量?还是为了进一步学习表达方法?学生恐怕不知其可。

既然开篇时让学生回顾了本单元几篇课文的表达方法,何不在此进一步深化总结表达思乡情的方法,让学生真正心领神会,进而拓展练写《我爱故乡……》,把本单元的写法得以灵活运用,岂不更有效?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有意识地进行拓展阅读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到:如何“用‘有效’把脉 ,依‘需求’拓展”,让拓展阅读更有效、实效、高效。

读书人网 >五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