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打开理想教育之门的金钥匙--《叩问课堂

发布时间: 2018-01-31 10:39:00 作者: rapoo

打开理想教育之门的金钥匙

----《叩问课堂》读后感

最近我们名师工作室的所有成员共读了周彬老师的《叩问课堂》这本书,此书我边读边唏嘘感叹,我为周彬老师能从不同的视角,作为一个旁观者正确看待我们目前的课堂,透彻剖析课堂教学中的种种弊端而惊叹。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周彬老师理性的思考、深入浅出的剖析、生动形象的比喻以及高瞻远瞩的目光……

一、书中作者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几点是:

1、独特的视角,让我如醍醐灌顶。说句老实话,教师这份工作我虽然已经干了二十多年,但看过这本书之后,我最真实的感受就是自己虽然工作了二十多年,天天亲临课堂,总有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愿身在此山”中的感觉,看不透课堂,看不到课堂的弊端。读了这本书后一个真实的课堂,课堂上的种种现象逐渐浮现在我的眼前。文中这样一段话确实值得我沉思:“为了让自己的教育理想与真实的课堂教学串联起来,成为自己的教育理想,我抱着朝圣者的心态走进了课堂。然而,当我感受到真实的课堂后,反而被诸多课堂教学中的现实问题所困扰。于是,我又走出课堂,站在教室门口观察课堂,站在学校门外甚至站在学校门外,借用“望远镜”来观察课堂教学过程,反思课堂:跳出课堂看课堂,让我们离课堂远一点,再远一点,我们就能把课堂看得更加清楚与明白;跳出课堂看课堂,让我们消除对课堂已经充溢的感性,培育更多的理性,或许这样才能把课堂从感性的海洋中营救出来。最可怕的是为了课堂教学质量,而把课堂教学当作生命中的一切,虽然这是一种教育理想,但却是一种善意的固执,是一种并不值得称赞的执著。”

2、生动形象的比喻,让人读起来省力。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课堂教学何以为师生共享》这篇文章中的形象比喻,把学校里的学生比喻成了鸭子、兔子、老鹰和泥鳅,大致内容如下:很久以前动物王国决定举办一所学校,以此提高动物们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这所学校招录了鸭子、兔子、老鹰和泥鳅,开设的课程是游泳、跑步、飞行和钻行,教育目的是希望动物们能够掌握各种本事,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应用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带来的各种变化。动物们到了学校之后,很快就通过了自己擅长的课程,但却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学习自己并不擅长的课程。于是学校中经常发现勤奋的动物门在学习,鸭子在练习跑步,兔子在练习钻行,老鹰在练习游泳,泥鳅在练习飞行。虽然动物们很勤奋,但学习效果并不明显,并最终发现自己并没有学会别人擅长的课程,还由于缺乏练习的时间,把自己原本擅长的课程考砸了。周彬老师这个形象的比喻让所有教育者一下就能看透课堂应遵守如下教学原则:教师的“教”应该是根据学生的“学”,要因材施教。我们教师应当树立每个学生能成才的观念,当尽一切努力教育学生。特别是周老师在文中又将教师这一职业和医生、驾驶员作了很多精彩的类比,使我印象颇深,就像李镇西老师所说的“最朴素的道理往往也是最浅显易懂的”。

3、能帮助老师看透课堂,这是我读本书最大的收益。以往读教育理论类书总觉得书中说的做法很有道理,能与我们的思想带来共鸣,但是只能解决情感上的满足,但现实教学活动中,我们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要按照课程标准来决定教学进程,要根据考试大纲来决定教学内容,最重要的还得关注最后的教学成绩,所以很多很多的无奈,导致我们无法执行。但是《叩问课堂》这本书周彬老师明确的提出他写这本书不是为了解救课堂,而是为了还课堂一个本真的面目,不是为了说服老师们,而是为了传达自己对课堂的真实想法;为了能激发教师们对课堂教学的一点点新的理解,让大家看到一个真实的课堂,看清课堂的本真面目,是一种理想的教育,不用我们老师固执的执着追求。

二、给我印象最深的片段是:

1、“好生”与“差生”仅仅是教师的一种观念。周老师告诉我们:聪明与愚笨,只是一种观念而已。有一个这样的故事:有一位非常有名的钢琴教育家,他教出了无数成名的钢琴家而且他还具有“华生式”的教育狂言,只要给我一个孩子,我就可以把它教成一名成名的钢琴家。有一天,一位母亲很生气的来到这位钢琴教育家的面前,说“如果你教我家小孩子钢琴,你就不会有今天这样自信了”。于是这位钢琴教育家来到了这位母亲的家里,并开始欣赏这位孩子的钢琴独奏,听完之后她很兴奋的站起来,对小孩子说道:“你真是一位天生的钢琴家,在你的钢琴独奏中,我闻到了一位钢琴家的味道。”当孩子听到他的评价时,眼睛里突然有了一丝亮光。当钢琴教育家走出家门时,母亲迫不及待的责问钢琴教育家道:“你怎么可以欺骗小孩子呢?”钢琴教育家坦然的说道:“我是钢琴教育家,不是钢琴家,所以我并没有欺骗任何人。”多年后,这位小孩子在这位钢琴教育家的调教之下,真的成了一位知名的钢琴家。原来一位学生的钢琴弹得如何,在不同的人眼中,会形成完全不同的观念。从教育的角度而言,这些观念的准确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观念是否有助于提高孩子对钢琴有兴趣,是否有助于孩子将钢琴弹得更好。那么,学生表现的好坏是不是也会在教师的眼中形成完全不同的观念呢?所以好生与差生,也只是教师的一种观念而已。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师是否也可以更换一种观念,从而帮助差生很喜欢学习,帮助差生学得更好。当我们用年长者的心态,以一个学科专家的身份,去俯视我们的学生时,我们的学生都是笨蛋,除了极少数的几位天才。当我们用朋友的心态,以一位共同遭遇者的身份,去仰视我们的学生时,我们会发现他们这么小的年龄就可以超越我们多年的知识积累,除了极少数的几位笨蛋,他们个个是好样的。

2、《叩问课堂》之教“好学生”与教“好”学生的区别。教“好学生”,这里的学生是用来形容学生的,教“好”学生,这里的“好”是来形容教的,而并非形容学生的,所以它对教师提出了要求,对教师有了期待,这就需要教师去理解与研究“教”,而不是单纯抱怨学生的“好、坏”。当然,我们也不能够因此就把所有的责任都归因于教师,因为教的“好”,并不一定就能培养出“好学生”,“坏学生”也并不一定就是教”坏“的,但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尽量通过自己教得 “好”,去促进“好学生”更好,让“坏学生”也朝“好”的方向发展。于是,教得“好”就必须以“好学生”与“坏学生”的学习为基础。至于如何教“好“学生,没有绝对的方法,而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3、《叩问课堂》之考试成绩究竟是谁的命根?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对于考试分数,又何止是学生的命根;它还是教师的命根、学校的命根与家长的命根。正是考试分数主体多元化,考试分数功利化与教育教学眼前化等现象异化了当前的教育教学。我想:我们教师也许无力改变大环境,可我们完全有责任把我们自身做好,并潜移默化地调整学生的态度和思想,教师是一份良心活,我们既为人师,就要用心搞真教育,走真正的育人之路。

4、《叩问课堂》之“好生与差生”。“好生与差生”只是教师的一种观念”的观点我深表赞同。什么学生是差生?在当今“分数高于一切”的指挥棒下,很多教育工作者认为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是差生。那么,学生表现的好坏,也会在教师的眼中形成完全不同的观念。对学生的评价也有所不同。学习不是人生的全部,“差生”不等于样样都差,成绩仅反映的是孩子的某一方面而不是全部。有些学生虽成绩不好,但大脑却非常灵活,交际能力强,善于处理人际间的关系。古今中外的事实证明,差生同样也可以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德国大诗人海涅是学校里众人皆知的后进生;数学家巴比基和文学家玛阿特因为成绩差常被罚站在椅子上任人取笑,但后来,却成为举世闻名的人物;达尔文读中学时,因成绩不良而被教师、家长视为“智力低下的人”;大诗人拜伦在小学读书时,成绩也是全班倒数第一;爱迪生在读小学时被誉为“爱捣蛋的孩子”......。社会上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人才,每个人都应有各自的工作位置,学生也是如此,而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作为教师,我们在上好自己课的同时,还要时刻懂得如何关心差生、尊重差生和热爱差生。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必将使差生在学习过程有良好的心境、愉悦的情绪来激发积极认识和意志活动。教师要像爱护自己子女那样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和他们交朋友、鼓励他们大胆发问,不厌其烦地给予解答、从内心深处注意发现他们的难处和可爱之处,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及时地发现他们的进步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找回自尊、树立信心。教师应该有一种观念:在任何一个集体中,所有的人都不可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总会有优、中、差的区别。

总之,这本书值得我深思,值得我回味,为我以后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洗清了我的头脑,使我对课堂的本真面目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总之我会沿着周彬老师的教育理念,沿着理想的教育之路慢慢践行。《叩问课堂》这本书真不亏是是一本打开理想教育之门的金钥匙。

读书人网 >二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