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风伴我成长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家风、家教,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是圃,成员是苗,家风如春风细雨浸润每个人的心灵,子女的言行举止、性格特征都会打上家风的烙印,同时,一个人的品行也体现着家庭的素养。随着“家风”一词越来越火,脑海里不禁浮现出母亲教育我们的一幅幅画面,好家风伴我成长。
古有“岳母刺字”和“孟母三迁”,无不映射出家风的重要性。老舍先生也曾写道“我真正的老师,把性格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字里行间足见一位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对家风的影响。由于父亲常年在贵阳工作,我们姐弟四人都是由奶奶和母亲带大的。奶奶性格懦弱,手中又拿不起活,那时的母亲忙完工作忙家务,我们姐弟四人的衣裤鞋袜都是母亲熬夜做出来的,在母亲的熏陶下,我传承了母亲干净利落、不拖拉的优良品质。1994年,奶奶患青光眼摘除了右眼眼球,一年后,左眼失明,不到退休年龄的母亲毅然辞去了工作,回家全身心照顾奶奶。帮奶奶洗头、洗澡、喂饭、穿衣,大小琐事一人承揽,那时奶奶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好儿子不如好媳妇,好媳妇胜过亲闺女。”那时姥姥也患病瘫痪在床,天下没有哪个女儿不心疼自己的娘亲,一边是瘫痪的姥姥,一边是失明的奶奶和哮喘的父亲,母亲心中的天平失衡了,最终,她眼含热泪将姥姥托付给舅妈,说了声“两个娘都是娘,咱娘年轻时帮衬你们,她奶奶一把拉扯大四个孩子,两个娘一辈子都不容易,咱还是各自侍候好自己的婆婆娘吧。”乌鸦反哺,羔羊跪乳。那几年我清楚地记得,但凡我和妹妹休息回家,母亲都会挤出时间赶往县城陪伴姥姥,那里毕竟有生养她的娘亲。母亲守候了奶奶八年之久,八年里是奶奶一生中最干净、最享福的日子,村里乡亲都说奶奶是个有福气的老太婆,摊上母亲这个好媳妇,年轻时受的罪也值了。母亲用行动诠释了百善孝为先的优良传统,给我们子女做出了表率。
送走奶奶,母亲又开始帮弟媳带孙女,六十多岁的母亲跟小侄女一起学数学、说作文,一起上数学辅导班,有时为了一道数学题、一道阅读理解题,母亲会电话求证两三次。母亲为了帮小侄女区分“质数、合数、奇数、偶数”,还自编了很多顺口溜,还有一段时间,母亲甚至迷上了奥数中的鸡兔同笼和巧摆火柴棍。四年级的小侄女开设了电脑信息课,母亲又迷上了电脑,从拼音学起,说是为了激励小侄女练笔的兴趣,将小作文录入出来,让我贴在博客中。母亲常说“只有学到真本事,才能谋到好未来,知识和技术是谁也偷不走的。”活到老,学到老,面对电脑、博客,年近七十的母亲也赶起了时髦。
多年的快节奏练就了母亲的急脾气,恰好父亲爱唠叨,生活中父母难免磕磕碰碰,但他们坚持“气不过夜”,不只是他们老两口,就连我们子女辈、孙子辈也可发表自己的言论和见解,家庭成员之间是平等和受尊重的。结婚前,母亲曾告诫我“婚姻是沙子,你攥的越紧,沙子从指缝里流走的就会越多。”“家庭琐事没有道理可讲,多干点累不死,俩人过日子最忌讳斤斤计较。”既便是我们夫妻闹纠纷,母亲也是不问青红皂白对我一顿数落,以至于我质问母亲“你到底是谁的妈妈?!怎么胳膊肘向外拐?”虽早已过了不惑之年,但秉承了母亲急脾气、快嘴巴的我仍是母亲最大的牵挂,母亲常说我跟刘平叶同事二十三年那是上辈子修来的福分,要我懂得珍惜。两年前,刘平叶交流到其他单位,母亲为我与新同事相处担心的同时一再叮嘱我“都四十多岁的人了,与人相处多些忍让和包容。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只有自己舍得付出才会赢得别人。”每每相聚,母亲问的最多的就是我工作是否顺心,与同事相处的如何。
母亲教会了我诚实守信,宽容待人。好家风传承于我的是品行和财富;好家风传递给我正能量。一个词,一句话,一个家里的故事,一段家庭的记忆,都是家风的载体,好的家风蕴养在陪伴孩子健康成长的同时也会给社会留下一片和谐、一片温馨,促进社会文明建设向纵深方向发展。